•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工研院碳捕捉技術 助攻減碳

提要

攜手中鋼建置先導工場 推動「碳循環再利用」 實現邁向2050淨零願景

工研院與中鋼合作推動「鋼化聯產先導工場」。圖為高市府經發局局長廖泰翔(左起)、經部技術處副處長林德生、中鋼董事長翁朝棟、經濟部部長王美花、長春集團總裁林書鴻、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大連化工董事長林顯東。工研院/提供
工研院與中鋼合作推動「鋼化聯產先導工場」。圖為高市府經發局局長廖泰翔(左起)、經部技術處副處長林德生、中鋼董事長翁朝棟、經濟部部長王美花、長春集團總裁林書鴻、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大連化工董事長林顯東。工研院/提供

本文共747字

經濟日報 記者李珣瑛/新竹報導

為幫助企業減碳,在經濟部技術處補助下,工研院開發碳捕捉再利用技術,9月已與中鋼(2002)(2002)共同建置全台首座「鋼化聯產」先導工場,正進行技術驗證。並將副產氣轉化為低碳化學品,藉由產學研攜手合作,展現國內強大減碳企圖心與行動力,助我國邁向2050淨零願景。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指出,2050淨零排放是一項跨世代、領域及產業的轉型工程,對未來30年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工研院很高興有機會在中鋼與化工產業區域資源整合基礎上,與中鋼合作「鋼化聯產」,共同推動「碳循環再利用」關鍵技術發展,協助產業達到無痛低碳生產,攜手建立跨產業的鋼化聯產新合作模式,擴大區域能資源整合範疇,創造新產值。工研院未來將持續應用技術與服務,提供全方位的減碳解決方案。

推薦

在經濟部技術處支持下,這次工研院與中鋼共同驗證的三項技術,包括:一、二氧化碳捕獲純化系統,二、自主觸媒與製程轉化化學品系統,三、電解水產氫系統。

透過「二氧化碳捕獲純化系統」將中鋼製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捕捉下來,之後加以分離、純化;再透過「自主觸媒與製程轉化化學品系統」及「電解水產氫系統」,製成如甲醇、甲烷等綠色化學品成為下游化工廠低碳化學品的基礎原料,取代化工原料必須由國外輸入的作法,提升成本競爭力,助臺灣邁向淨零永續新未來。

經濟部部長王美花說,實現淨零艱難任務,需要產、學、研各界與政府攜手努力,並採取「先大後小」、「以大帶小」的模式推動。「鋼化聯產」先導工場落成,寫下鋼鐵業及化工業兩大產業合作減碳的新篇章,驅動臺灣產業「淨零轉型」工作加速前進,打造嶄新的碳資源整合供應鏈。

中鋼董事長翁朝棟指出,感謝經濟部對「鋼化聯產」計畫的支持與協助,以及工研院先進技術的大力加持,後續將和石化業夥伴合作成立「鋼化聯盟」,展開「示範工場」規劃,開創綠色產業鏈新商機。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元大寶華:製造業庫存去化需要3季到1年 台灣經濟成長難樂觀
下一篇
手機IC漲聲響 半導體露曙光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