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潘思亮:頭腦和心的距離是30公分 我卻花了30年的時間

本文共730字

經濟日報 記者嚴雅芳/台北即時報導

晶華(2707)(2707)董事長潘思亮談及他從疫情危機中頓悟經營企業與人生的意義,靠著父親傳承下來「將心比心」的信念,帶領企業背水一戰、啟動重生。他說,晶華兩三年財務報告不是最好,但是卻是最精彩的三年,企業中看不見的才是重點,那是企業的DNA,疫情下不管做什麼決策,最後皆是以同仁為重心。

潘思亮今(2)日出席「第十一屆華人家族企業年度論壇」,他提到,十幾年前和父親的最後一次談話,他告訴父親,「我沒辦法像你這樣大方,把所有財富捐出來,幫助別人。」但2020年的3月,潘思亮因疫情面臨企業重大的難題,需要做出關鍵決策時,腦海裡卻浮現父親告訴他的「將心比心」,他這時才頓悟飯店業不是事業,而是志業。

推薦

潘思亮談到決策過程中,面臨的決策難題包括晶華是上市公司,要對股東負責,但公司沒有無限的資源可投入,在此情況下,是否要轉防疫旅館,抑或要跟進其他的飯店做出裁員的決定,最後他想起父親一輩子「將心比心」,想的都是「如何讓別人更好」,他感性地說,「頭腦和心的距離是30公分,我卻花了30年的時間才從頭腦走到心。」

潘思亮直言,這是一個困難的決定,但或許也是這樣的決定啟動一個良性的循環。他決定和同仁「共生」。邊境管制下,所有客人都不見了,潘思亮第一次和政府打交道,呼籲政府從稅金和租金下手,超前佈署救經濟,他也展開自救行動,並配合交通部的「協助受重大疫情影響觀光相關產業轉型培訓」補助計畫。

晶華雖然三個月完全沒有營業額,但疫情卻圓了潘思亮辦學校的夢想,他開辦「晶華企業專班」和產業共學,幫助同仁提升、精進能力,潘思亮說,「不管做什麼決策,我最後是以同仁為中心,基礎定了之後再去找資源」。即便賣掉疫情下業績大火的達美樂他也不覺得可惜,因為他深知晶華的核心是人,保同仁成了疫情下最重要的事。

晶華董事長潘思亮今(2)日出席「第十一屆華人家族企業年度論壇」。圖/嚴雅芳攝影
晶華董事長潘思亮今(2)日出席「第十一屆華人家族企業年度論壇」。圖/嚴雅芳攝影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和泰豐田全新北區營運整備中心啟用
下一篇
英特爾創辦人摩爾辭世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