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872字
經濟部於今(2)宣布,國內首次結合鋼鐵業及化工業的碳捕捉再利用「跨業合作」計畫有成,中鋼(2002)(2002)投資2億元建置全台首座「鋼化聯產」先導工場,結合技術處科技專案補助工研院之碳捕捉再利用技術,進行碳循環再利用的技術驗證,預估年減碳量4,900噸。未來中鋼規劃將與化工業夥伴合作成立「鋼化聯盟」,展開「示範工場」計畫驗證商業模式,成功後將共同成立碳循環經濟園區,預估年減碳量更可望達290萬噸,相當於7,450座大安森林公園的二氧化碳吸納量。
在經濟部技術處支持下,這次工研院與中鋼共同驗證的三項技術,包括(1)二氧化碳捕獲純化系統、(2)自主觸媒與製程轉化化學品系統、(3)電解水產氫系統。透過「二氧化碳捕獲純化系統」將中鋼製程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捕捉下來,之後加以分離、純化;再透過「自主觸媒與製程轉化化學品系統」及「電解水產氫系統」,製成如甲醇、甲烷等綠色化學品來成為下游化工廠低碳化學品的基礎原料,取代化工原料必須由國外輸入的作法,提升成本競爭力,助台灣邁向淨零永續新未來。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指出,高雄在發展鋼化聯產具有地利優勢,擁有鋼鐵及化工產業聚落,因此拓展「碳資源」整合更能發揮優勢效果。工研院很高興有機會在中鋼與化工產業區域資源整合的基礎上,與中鋼合作「鋼化聯產」,共同推動「碳循環再利用」關鍵技術發展,協助產業達到無痛低碳生產,攜手建立跨產業的鋼化聯產新合作模式,擴大區域能資源整合範疇,創造新產值。工研院未來將持續應用技術與服務,提供全方位的減碳解決方案。
中鋼董事長翁朝棟指出,中鋼公司面對產業環境巨大變化、國際貿易競爭等嚴峻挑戰,已結合「高值化精緻鋼廠」及「發展綠能產業」經營發展雙主軸,重新淬鍊出「智慧創新、綠能減碳、價值共創,成為永續成長的卓越企業」之新願景,「鋼化聯產」先導工場的建置正與中鋼新願景相互呼應。中鋼公司特別感謝經濟部對「鋼化聯產」計畫的支持與協助,以及工研院先進技術的大力加持,後續將和石化業夥伴合作成立「鋼化聯盟」,展開「示範工場」規劃,驅動臺灣產業「淨零轉型」工作加速前進,打造嶄新的碳資源整合供應鏈。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