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004字
數位化浪潮來襲,AI、機器人整裝邁向醫療新世代。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今(1)日表示,帶來充滿科技感的機器人醫療大軍,包括台灣第一個通過美國FDA審查的微創手術機器人系統、首座具高中低階復健機器人的機器人復健中心,在台北南港展覽館登場。
北醫表示,同時展出人工智慧多模影像精準健康平臺,一張電腦斷層影像就可預測4種疾病以及可全自動調整及監控點滴量的智慧輸液幫浦系統,展現智慧醫療新風貌。分成「Deep-Lung 人工智慧多模影像精準健康平臺」、「君凱捷複合手術導航系統/金榫手術導航機器人輔助系統」、「機器人復健中心」、「智慧輸液給藥系統」四大領域。
北醫附設醫院邱仲峯院長表示,過去三年新冠肺炎疫情改變生活型態,各種標榜「零接觸、自動化」的防疫設施應運而生,其中AI人工智慧、機器人的概念也在醫療產業中茁壯躍進。北醫附設醫院近年來大力推動智慧醫院,引進台灣自製的尖端機器人手術導航系統,更設立全台灣第一個具有高中低階復健機器人的機器人復健中心,同時啟用高端智慧輸液幫浦等,展現醫療軟實力。此外,與臺北醫學大學合作的Deep-Lung人工智慧多模影像精準健康平臺正式上線,讓AI大數據醫療不僅是理論,更是醫療場域的現在進行式。
北醫表示,「Deep-Lung 人工智慧多模影像精準健康平臺」是一套全方面AI放射科醫學影像的早期胸腔疾病篩檢輔助系統,可從單一組3D低劑量胸腔電腦斷層掃描(LDCT)影像,針對心、肺、骨做演算法,提供肺癌、肺氣腫、冠狀動脈鈣化、骨質疏鬆等四種疾病早期篩檢服務。
臺北醫學大學副校長暨研究計畫主持人陳震宇表示,透過Deep-Lung 人工智慧多模影像精準健康平臺,病人僅需要拍攝一次低劑量胸腔電腦斷層掃描,透過人工智慧運算以及AI模型的幫助,就可以預測包括肺癌、肺氣腫、冠狀動脈鈣化、骨質疏鬆等四種疾病,準確率可達9成,系統還可以自動產出符合國際標準的健康報告,是全球首創的服務。
陳震宇副校長指出,因應台灣人口老化加速,預測未來政府將逐步有條件開放補助包含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等篩檢,屆時將對放射師及診斷科醫師造成極大工作負擔。此外,病人重複進行不同部位的斷層掃描,有過度暴露輻射的風險。透過人工智慧的協助,大幅縮短電腦斷層掃描影像的判讀時間,以Deep-Lung人工智慧多模影像精準健康平臺為例,醫師判讀時間由15分鐘縮短為2分鐘;而病人僅須拍攝一次低劑量胸腔電腦斷層掃描,減少輻射接觸量。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