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499字
工研院今(29)日舉辦「2023年臺灣製造業暨半導體產業景氣展望記者會」,由於通膨、疫情、俄烏戰爭等多重不確定因素衝擊下,明年全球經濟景氣前景未明,經濟成長遇逆風,四大業別成長收斂。工研院示警,2023年臺灣須開始留意「一短、二中」的國際趨勢,並針對「氣候風險、核心關鍵技術管制、超高齡社會」提出六大策略,建議企業搶得新機。
工研院指出,在短期趨勢上,氣候風險將驅動產業數位與淨零雙轉型。國際淨零碳排與永續經營趨勢,驅動產業、企業數位與淨零雙轉型,因此企業如何藉由去「碳能源」、「產業及能源效率」、「運具電氣化」及「負碳技術」等四大路徑實現淨零排放目標,提升我國產業競爭力。
在中長期,關鍵技術管制將引發產業連鎖效應。美國近年藉管制關鍵技術出口措施,圍堵中國大陸,以鞏固美國科技領先地位,引發產業朝向二元體系發展,國際競爭加劇。新禁令引發國際市場對於分散生產基地風險的關注,「去臺化」議題發酵,為我業者生產製造布局帶來壓力。
長期上,超高齡化進程加劇社會經濟負擔。依國發會8月最新推估,我國將提早在2025年即邁入超高齡社會,預估至2070年每1.1位工作人口須負擔1位老年人口,社會經濟負擔將明顯加重。
面對氣候風險,工研院有兩大建議。第一,聰明用電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技術突圍、加強投資有利綠色能源發展,惟節約能源的成本遠比運用綠色能源發電成本更低。建議我產官學研協力,結合5G、AIoT等數位科技,協助業者強化用電管理、導入已成熟的能源管理解決方案,藉聰明用電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以數位科技成就永續。第二,把握行為改變帶來綠色商機。淨零永續目標有賴行為改變降低碳排,將帶動新型產品與服務需求,並進而促使產業鏈發生結構性的變化。建議我業者及早導入預循環模式(Pre-cycling)概念,探索具永續價值之商業模式,專注於製造環境友善之綠色商品及服務,將有利於國際綠色製造浪潮中搶得新綠色商機。
面對核心關鍵技術管制,工研院有兩大建議。第一,發展「臺灣+1策略」。美中角力下,未來將形成兩個世界、多個系統,我業者要有多方劇本,以應對變遷與挑戰。建議我業者思考「臺灣+1」策略,以臺灣總部主導研發與運籌整合,與海外負責生產與行銷佈局,藉此兼顧技術發展與產品供應鏈之韌性與效率,從Made in Taiwan走向Made by Taiwan,成為全球的韌性產業生態鏈不可缺的重要夥伴。
第二,盤點我國關鍵技術中長期人才需求,擘劃我國關鍵技術科技人才布局。美中科技競合促使各國陸續修訂法案,保護國家戰略產業與技術發展。在國際競爭加劇下,擁有豐沛科技人才攸關我研發實力,建議我政府與產業協力引進我國關鍵技術之中長期人才需求,超前布署科技人才資本,形塑全階段育才、留才及攬才生態系統,擎劃未來科技布局。
面對超高齡社會來臨,工研院亦有兩大建議。第一,跨界協力打造延長健康壽命生態系。面對未來長照需求快速膨脹,挾我國醫療與ICT產業之國際領先優勢,拓展智慧醫療體系發展,有利緩解銀髮經濟壓力。建議政府以「促進健康」為出發,擴大計畫支持前瞻技術、照護服務場域、穿戴裝置與機器人等高科技技術導入,推動跨業跨界合作,共同打造延長健康壽命生態系。
第二,建構可信任AI人工智慧倫理發揮數據與資料價值。我國累積高價值巨量的健保數據資料庫及醫療影像資料,惟如何在確保AI人工智慧的可信任性下,將其轉化成有價資訊十分關鍵。面對AI人工智慧技術逐漸成熟與應用廣泛擴散,現國際機構及多國政府已陸續公布「可信任AI的倫理準則」,建議我政府可參考國際文件,建造接軌全球的可信任AI生態系發展藍圖,藉臺灣ICT產業及AI新創之優勢,發揮健康大數據價值。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