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882字
針對台灣修下產創條例六之2條,即俗稱「台版晶片法」,透過租稅抵減,提供半導體研發及設備投資獎勵,前工研院院長、現任清大教授史欽泰今(29)日表示,格局應再放大些,除了針對企業面對五缺(缺水、缺電、缺地、缺工、缺人才),提早進行戰略布局,更應儘早規畫將台灣半導體領先優勢,擴散到包括智慧製造、醫療等各產業,不要過於狹隘只侷限於租稅獎勵。
至於台積電赴美或未來赴日設廠,是否會造成台灣半導體人才或技術被掏空,史欽泰表示,地緣政治風險升高,台灣半導體因供應鏈完整,具備很強競爭力,正如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所說,很多人羨募並嫉妒台灣能生產那麼多且那麼好的晶片。但很多國家積極推動半導體製造,未來成功率很低,台灣迎合各國要求前去設廠,應是在地緣政治風險及反托辣斯去聲浪升高所採行的對策。
史欽泰是在出席由工研院產科國際所舉辦的「2023年臺灣製造業及半導體景氣展望」時,做出以上表示。
史欽泰認為,台積電擴大海外布局,是針對地緣政治風險升高將危機變成轉機的對應措施,為「Made in Taiwan」轉為「Made by Taiwan」的長遠戰略,對於台積電赴美或赴日投資,相信都會非常慎重考量,應視為台灣半導體競爭力延伸,不會造成技術和人才挖空。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支持台灣通過「台版晶片法案」,獎勵半導體發展。他舉半導體產業,若不重視其重要性,影響可能會造成「天搖地動」的傷害。
他以南韓為例,近期受到美中科技戰及全球經濟不確性影響,從出口順差變成逆差,就是因為記憶體出口值受衝擊銳減,造成整個國家經濟衝擊非常大。
王健全說,台灣半導體占整體製造業總值約20%,占台灣總出口值高達34.8%,占台灣與中國大陸出口值更高達70%,因此必須正視美中科技戰後續發展,如果不予以重視,可能重蹈南韓覆轍。
但王健全也認為台版晶片法案格局過於小了些,他認為要強化台灣半導體競爭力,要加大縱深、擴散應用雙軌並進,並成立大基金協助研發、基礎建設及技術應用。其中在加大縱深部分,要將半導體製造的優勢,擴散至醫材、醫療、農業、健康、機械 ;橫向擴散部分則是加速布局化合物半導體、矽光通訊及矽光感測。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