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834字
全球ESG浪潮正處於關鍵時刻,隨著投入ESG的投資金額創下紀錄,關鍵問題開始浮上檯面。
ESG越受重視,越需要有可靠、實用的數據。產業必須藉由獨立確信,提升永續發展資訊的水準。
新興國家提出的永續報告應該建立分類標準,以達到透明化與可對照性。
ESG投資風氣的熱情,部分歸功於新世代投資人(千禧及Z世代)對ESG抱有很高的期望。但是,隨著ESG發展持續變化,除了對於ESG的定義不一,適用於資本決策的資訊,包括ESG報告與資訊揭露、分類標準、ESG評鑑等,定義也不盡相同。
針對ESG的範圍,該如何應用共同認可的測量單位以及既有數據,仍未達成共識。目前,適用於永續報告的全球標準-「FESG」獲得了廣泛支持,即ESG與財務數據(Financials)的聯結。在最新一期安永全球投資人調查報告中,89%受訪投資人希望能將採用全球通用標準(如GRI、SASB、TCFD等揭露標準)的ESG績效表現報告,納入必備條件中。不同國家的法律制度、社會及政治,也會影響制定永續資訊管理的標準和法規。
針對永續資訊系統(Sustainability information Ecosystem)如何能提升ESG資訊報告的決策參考價值與可信度,依據安永近期研究《新興永續資訊系統》,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氣候變遷、永續發展與ESG諮詢服務負責人曾于哲提出五大重點:
1. 加強複合指標的透明度:
企業透過複合指標評估,從氣候變遷到污染及廢棄物,從產品責任到稅務透明度等議題項目有不同的加權統計,最終得出整體的ESG評鑑等級。由於多數的大型ESG評鑑機構在設計ESG評鑑項目時,都是以財務表現(財務風險為本)作為主要依據,造成指標只會反映在財務表現上,無法反映投資人的社會影響力。
專注於財務風險的投資人會發現,ESG項目指標的運作不透明,導致資訊含糊、不利於決策。同時,不同地區的社會議題如人權、勞動基準等,也很難使用公認的基準量化,投資人必須留意上述的差異與變數。
2.深入了解永續資訊的多元應用:
永續資訊有兩種用途:評估財務風險及社會影響力,雖不會相互衝突但經常遭到誤解。永續發展資訊系統以在乎財務風險的利害關係人期待為主,例如多數ESG報告制度以及ESG評鑑機構都不會計算企業對社會的影響,僅會衡量企業可能面臨的財務風險與機會。但是近年來帶動ESG投資成長的投資人,包含千禧世代,都更重視社會和道德考量。
這帶出了一個問題,目前的永續資訊系統是否能同時評估財務與社會兩方面的影響力?系統內的利害關係人,包括標準制定機關與ESG評鑑機構,也應該思考如何滿足所有永續資訊使用者的需要。
3.滿足可以提供確信服務的條件:
獨立的確信服務有助永續資訊及贏得外界信任,未來幾年市場將更加要求對永續資訊進行全面的獨立外部確信。目前,美國和歐盟正考慮強制將確信要求列入永續資訊揭露規則中。
隨著確信需求日增,永續資訊系統的參與者必須了解「三道防線」的風險管理概念,此為建立信任和維持嚴謹報告系統的關鍵。 三道防線為:
第一道防線:建立包含強大內部控制系統的公司治理制度,成員包括管理階層、董事會、審計委員會與內部稽核單位。
第二道防線:獨立外部確信服務。
第三道防線:受監理機關監管。
4. 建立可相互比較與互通的分類標準:
為了使永續資訊具備透明化與可對照性,行政機關必須以互補原則建立分類標準,以數據系統化判斷經濟活動是否具備永續發展潛力。
部分國家在建立分類標準已有大幅進展,舉例「歐盟永續金融分類標準(EU Taxonomy)」的建立是配合歐盟擴大永續發展投資,以及實施《歐洲綠色政綱》(歐盟委員會計畫使歐洲在 2050 年達成氣候中和)。歐盟協同中國政府制定共通綠色分類標準,希望在不同的能源發展方向下,可以在分類標準中找到共同點。
5. 協助新興國家的市場參與者:
新興經濟體將在2050 年之前成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相較其他市場,他們相對缺乏韌性,較難以適應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新興經濟體必須提高技術水準,並與其他新興經濟體合作交流,以完善永續資訊系統。若新興國家可以修法,將標準列入法律框架中,將有助於國際永續準則委員會(ISSB)建立國際標準。
企業、政策制定者與投資人的後續行動
曾于哲表示,目前ESG浪潮仍處於萌芽階段,政策制定者、標準制定機關與監理機關都已經著手為投資人所需的資訊重新定義並加以規範,市場參與者也持續提出創新的報告規範與數據模型解決方案,所有利害關係人也必須積極參與政策過程,並主動提出意見。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