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793字
美國上周擴大對中國大陸晶片及設備出口限制,對此,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暨和碩(4938)(4938)董事長童子賢今(12)日提出五大觀察,他強調,這是中美貿易戰的延長賽與升級版,是美國推動科技產業落實到軟體硬體與服務供應鏈對大陸的進一步「脫鉤」,且還不會是最終的行動,只要中美兩國檯面下「版塊碰撞」持續摩擦,未來產業地震仍將持續發生。
針對最近美國政府對大陸科技管制,童子賢分析,一、這是2018年開始中美貿易戰的延長賽與升級版。二、這是美國推動在科技產業中,落實到軟體硬體與服務供應鏈對中國大陸的進一步「脫鉤」。
第三,童子賢認為,這是可預測的,這個進一步的脫鉤,還不會是最終的行動。因為檯面上的貿易戰、科技戰都是二個經濟強權檯面下「版塊碰撞」的地震。只要版塊繼續摩擦,未來地震仍將持續發生。
第四,天然地震與疫情是天災,當前的貿易抵制與科技管制則是國家力量的人為災情。第五,台灣一直是國際貿易與跨國科技產業合作的重要夥伴與優等生。而台灣在疫情期間在半導體與資通訊產品曾大放異彩,但是如今國際環境劇變,風險增加、挑戰變多。
童子賢強調,台灣產業必須謹慎的思考、規劃、應對。台灣科技產業有不同面向,在半導體、電動車、網通產品、電腦產品、智慧手機產品,各個領域有不同思考角度。但是不外思考客戶來源、市場去向、技術來源、合作對象,最後還要顧慮資本市場與製造基地。把上述因素思考一遍,台灣科技產業在變局中的決策,會若隱若現有些暫時答案。
童子賢分析,國際管制手段,可能帶來「人不盡其才」「物不盡其用」「貨不暢其流」的負面現象,基本上對經濟成長對科技發展不利。但當科技不再只是促進人民福祉、帶來舒適與效率。科技可能也被結合敏感的軍事、情報甚至對人民生活與自由的監控與管制。此時「管制」與檢討可能在所難免。在前蘇聯與美國對峙的冷戰年代,這種管制習以為常。但是台灣科技產業興起在後冷戰時代。這是台灣科技界所沒有面對過的狀況。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