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影/離岸風電人才缺很大 國產化難題如何解?

本文共1170字

經濟日報 記者 劉玟妤 宋慧昱/綜合報導

有人說,離岸風電能成為台灣另一座護國神山。只不過,台灣半導體不僅有技術,更有莘莘學子投入這領域。當外商替台灣打造了離岸風場,台灣有足夠人才,能夠撐起這座新神山嗎?

為了在2025年達成非核家園,2050完成淨零排放,政府大力推動綠色能源,離岸風電就成了核能退場後的發電主力之一。經濟部預估2022年底,台灣離岸風電機就能超過200座,裝置容量在2025年也會達5.6GW以上。政府預計在2026年到2035年,再釋出15GW的離岸風電額度。

台灣不只要建設離岸風場,還打算推動風電國產化,打造完整產業鏈,建立亞太離岸風電中心。

風電走向國產化 台灣人才在哪裡?

監察院7月公布調查報告,檢視台灣離岸風電國產化進度,發現離岸風電開發商依舊傾向國外採購機組,國產化比例遠低於預期。

台灣風電供應鏈不只產能不足,人才供給也追不上已經有30年風電歷史的歐洲廠商,台灣風電人才短缺的問題隨之浮現。

這樣的危機,促使明新科技大學設立國內第一個「風力發電學士學位學程」。明新科大校長劉國偉提到,風電業者對人才的渴望可以說是相當著急,擔心風機出問題,卻沒有運維工程師可以協助維修。

劉國偉表示,設立「風力發電學士學位學程」的契機,就是看到產業迫切的需求。他指出,新竹外海離岸風電場域未來將有1,600億到2,000億的投資挹注,人力需求高達3萬人。他說,風力發電正在轟轟烈烈地發展,風場又在我們學校不遠之處,不投入怎麼對得起明新科大的學生呢?

離岸風電,沃旭能源大彰化東南及西南第一階段離岸風場,運維船利用動態補償舷梯讓一作...
離岸風電,沃旭能源大彰化東南及西南第一階段離岸風場,運維船利用動態補償舷梯讓一作人員到達海上變電站。記者曾學仁/攝影

風電人才需求廣泛 這些人格特質很重要

風電人才需求不只電機類,金融科系背景的融資風險評估研究員、診斷風力機故障的AI預測維護工程師、看得懂海象並做預測的海事分析專員,以及登船的相關工作人員等,都是離岸風電需要的人才。

明新科大將鎖定土木建築、電機與電子以及機械三個學群招生。目前已經投入500萬的經費,希望可以培育風機運轉維護與智慧機電管理人才,預計明年招收40名學生。

劉國偉說,「風力發電學士學位學程」最大的特色為,與風電業者是1000%對接。也就是說積極與業界合作,讓學生在進入風場前提早熟悉實務應用。他更透露想成為風電業的佼佼者,擁有團隊合作精神、國際觀、包容性以及勇於接受挑戰的人格特質非常重要。

人才不夠! 風電業齊練兵

大專院校積極投入風電人才培育,依舊無法滿足用人孔急的風電業。風電業乾脆自己接觸在校學生,直接送到海外工程設計顧問公司實習,讓海外專業的設計工程知識與技術,可以在台灣落地生根。

CIP區塊開發計畫執行長Claire Lohan表示,CIP目前有不同的計劃正在進行,包含與大專院校合作、推碩士學程以及安排學生實習等,讓學生獲得離岸風電的相關工作經驗與技能。

國內風電產業正起步,初期由外商、國際人才打造基礎設施,引領台灣前進。如今隨著國內的風電需求愈來愈強勁,如何培養本土風電人才接棒,是國內風電業最重要的課題。

沃旭能源大彰化東南及西南第一階段離岸風場,運維船及戒護船作業,離岸風電。記者曾學...
沃旭能源大彰化東南及西南第一階段離岸風場,運維船及戒護船作業,離岸風電。記者曾學仁/攝影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Instagram 在台灣為創作者啟用訂閱功能
下一篇
明揚大火死傷慘重 究竟什麼原因引發大爆炸?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