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3795字
這張難得的六人合照,拍攝於2003年12月,是台積電研發團隊獲得「行政院傑出科學技術與人才獎」,前往圓山大飯店領獎後,由今周刊拍下的照片。
照片中六人氣勢強大,臉上散發著自信又自在的神采。合照三年之前,他們婉拒了IBM的技術合作邀約,決定將公司研發編隊各派任務,歷經三年嘗試新材料與技術,完成原本應由是IBM率先推出的下一世代「0.13 微米 SoC 低介電質銅導線先進邏輯製程技術」。
這六位由研發副總蔣尚義領軍,成員包括負責先進模組的梁孟松博士、領導銅導線和低介電材料整合的余振華博士,開創193奈米黃光製程的林本堅博士,以及負責良率提升和整合整體邏輯製程的孫元成與楊光磊博士。
如今,這六人只有余振華仍任職台積,是目前職級最高的研發主管。梁孟松、蔣尚義、楊光磊先後去了上海中芯任執行長、副董事長、董事等職。蔣與楊去年底離開上海,但梁孟松繳出七奈米量產成功的成績單。兩岸半導體業的變動,就因這幾位高手的來去之間捲起千堆雪。
也有早退休者回到校園,展開作育英才的事業第二春,微影大師林本堅博士、技術長孫元成分別應邀擔任清華大學與楊明交通大學的半導體學院院長。希望能將台積電開發新技術「走自己的路」精神,傳承下去。
老同事邱光一過門不入 蔣尚義51歲回台帶領台積研發
蔣尚義在口述歷史中提及,一生事業選擇多半被動,他到台積的選擇就是個被動的選擇。
當年延攬者是時任台積執行副總的曾繁城,蔣尚義收到曾的第一通電話時,母親經歷脊椎手術,他正費心照顧中。在此之前,1996年底,曾繁城原本已談妥當時華邦研發副總、也是成大電機同班同學邱光一,也是蔣尚義在美國HP的老友,前來台積電擔任研發副總。但當時華邦執行副總章青駒,是曾繁城在工研院電子所的多年同事,親自拜託曾繁城手下留情,讓邱留在華邦,會賦予邱重任。於是曾繁城應允讓邱自己決定去留。邱光一留在華邦,不久被派往世大積體電路擔任總經理。
曾繁城繼續尋覓研發副總,在越洋致電蔣尚義懇談數次後,總算打動蔣回台任職。蔣還記得赴台積報到日是1997年7月7日,之後每天都專注上班,至少12小時,周末也待在公司,幾乎沒出過科學園區大門。一直到當年10月25日,他才第一次出外走走,去了苗栗獅頭山漫步山徑,與他一起踏青的好友,正是時任世大總座的邱光一。
未料,1997年底,邱光一就遭世大董事會更換,歸建華邦,世大大股東中華開發請來張汝京接任總經理,造就後來台積併世大、張汝京轉進上海設立中芯的連鎖效應。邱光一事業生涯一直留在華邦,最後是在華邦美國分公司董事長一職退休。2019年6月,邱光一在美國家中腦溢血逝世,老友蔣尚義專程飛去南加州參加老友告別式。
當年「攔胡」的章青駒與過台積門而不入的邱光一皆已去世多年,四處覓人才的曾繁城也甚少公開活動,蔣尚義從太平洋彼岸來回海峽兩岸,歷經風光與黯淡,人生際遇就在一念之間。
楊光磊不喜台灣勤能補拙文化
而「六騎士」照片中年齡最輕的楊光磊,則是從美國HP就一路跟隨邱光一到華邦、世大的老部屬,但最後選擇留在世大,並於2000年併入台積電研發部門。楊光磊在四十多歲時,曾經動過心臟導管手術,之後調往美西分公司,2018自台積電退休。2019年,他獲邀請加入中芯董事會,2021離開中芯董事後,2022加入英特爾擔任顧問。
自台積退休後,楊光磊在台灣積極參與多所大學的領導課程,曾任逢甲大學講座教授、台灣大學領導學程兼任教授。對於台灣人所謂的「護國神山」,他在演講中說:「我進入台積電時,感覺回到了蠻荒之地,在台灣工作是做牛做馬。經歷了0.25、0.18微米的研發工作,真正看到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文化」。他不喜歡台灣「勤能補拙」和「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職場文化,因為這樣的文化只會將國家社會帶入「勤補反拙」的泥淖,年輕人如何創造更大價值,才是面對國家少子化的解決方案。
台積與梁孟松法律大戰 大律師超華麗陣容難再現
梁孟松自1992年加入台積,就以獨特管理風格讓同僚另眼相看。許多傳說例如:早年他曾以毛筆書寫幾位部屬的年度績效報告,公司尾牙活動抽獎加碼金額高於直屬老闆等。就像他在「六騎士」合照中所呈現,充滿「橫眉冷對千夫指」孤傲氣質。
促使梁孟松決心離開台積電的最後一根稻草,是2006年時任台積執行長的蔡力行,將資深研發處長孫元成升為研發副總,原本與孫元成同職位平起平坐十餘年的梁孟松,被調為沒有管理職權的專案資深處長,幾近被冷凍八個月,最後決定離開台積電。
這個決策過程,力積電董事長黃崇仁在2019年電視專訪中道出。他說,蔣尚義還在台積電資深研發副總時,兩個重要左右手就是孫元成與梁孟松。張忠謀2005第一次退休,升任蔡力行為執行長,沒多久蔣也第一次退休,蔡必須在孫梁二人中擇一位升為副總。蔡慎重思考了好幾個月,還是要做決定,最後評估孫比較適合,於是在2006年發佈孫升為副總。幾個月後,梁孟松就離開台積,因為他根本不願意接受這個職務安排。黃崇仁說「他自恃很高,但蔡力行有自己的思考」。
台積電在2011年,向台灣智慧財產法院提出對梁孟松的營業祕密損害賠償訴訟,揭開了台積對投靠敵營的高階主管最大陣仗的法律仗。
台積電這廂,請到的是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由合夥人主持律師陳玲玉領軍,共四位律師投入此案。梁孟松的親人有人任職於高院,法界交情深厚,他請來當時萬國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顧立雄坐鎮。如此華麗的律師團陣容,在顧立雄轉任政府部門政務官之後,已成絕響。
這場官司最精彩的一局,是當年11月底梁孟松在陳述意見的程序庭中,泣訴任職16年台積電的最後八個月,所受到種種破天荒的冷落待遇。
他回憶,他的職務調動命令,未事先獲得本人同意即逕行發佈,使他無法面對公司所有認識的人。在一次出國後回來上班,發現他的辦公室被改裝成四位工程師的辦公空間,他被迫搬至另一辦公空間。以前他的個人辦公室從來不關門,工程師們可以隨時來討論事情,但調動職務後,他電腦上很多資訊都被封鎖,他也不想再打開房門。高層甚至打算調動他到歐洲,離開總部研發部門,以他的資歷被派屈一個不能發揮所長的單位,「我感到被欺騙、侮辱,高層完全不重視我」。說到激動處,梁聲淚俱下,被在法庭門外聆聽的媒體記錄下來。「我對台積電貢獻很多,這件事,我沒面子」。
作育英才 林本堅孫元成清交大任院長
這幾位台積電研發大老中,最早退休的二位副總,展開的第二生涯也不輕鬆,微影技術大師林本堅院士與技術長孫元成,現在分別擔任清大與陽明交大的半導體學院院長,作育英才,期待解決產業人才不足的燃眉之急。
2018年,林本堅獲得中國大陸「未來科學大獎」,獎金高達100萬美金。結果財富非常自由的林院士,把這100萬美金全數捐給母校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電機與電腦學系,設立「林本堅交通費用獎學金」(Dr. Burn Lin Travel Award)。
這個獎學金的頒贈條件非常奇特,只要是該系博士班研究生,在通過資格考、尚未進行博士口試前,以第一作者發表的研究論文獲得學術會議採用,都可給予一次機票補助,美國國內機票補助750美金,國外補助1250美金。這類鼓勵電子電機學生到國際場合發表論文的獎學金,在美國或是世界各地的大學,應該都是極罕見的獎勵方式。
天道酬勤 余振華媳婦熬成婆
余振華的英文名字是Douglas,公司內老員工習慣稱呼他「道格」。道格在台積開發0.13微米銅製程的過程中,約五年的頂頭上司一直是梁孟松,而梁孟松的管理方式獨樹一格,能夠長久與其共事,是道格在台積電累積能量的練功基礎。
還好,蔣尚義對他的提攜,讓他在銅製程與先進封裝技術開發,皆扮演關鍵角色。在0.13微米銅製程開發的最後階段,研發部門與生產線的技術銜接相當重要,2001年,余振華帶著20多位工程師駐紮台南晶圓六廠生產線,前後達一年半之久,這對平常習慣在「京畿」新竹致力研發的研發人員而言,是離鄉背井的背水一戰。
之後,蔣尚義2009二度回鍋台積,擔任共同營運長,向張忠謀建議大舉投入先進封裝技術研發,張給四百名研發人力與一億美金的設備經費,蔣請余振華主領這支先進封裝研發部隊,在六年內先後開發出CoWoS、InFO等封裝技術。雖然技術推出之初,未能吸引到足夠客戶採用,公司內部也難免有些輕視評語,但後來InFO成為台積爭取蘋果手機iPhone7晶片,從三星轉至台積製造的關鍵。InFO技術在2016之後廣被客戶採用時,蔣尚義已經離開台積,轉往上海發展,余振華是將此計畫孵蛋成功的最大推手。
對於高階封裝技術開發這一段,蔣尚義曾說,先進封裝技術專案研發規模高達一億美金,吸引公司內很多高手齊聚,若多年未見客戶採用,讓這些研發高手「出不了頭」(意指此技術為公司帶來夠多的營收貢獻),其實余振華壓力頗大。
還好天道酬勤,余振華的表現讓董事長張忠謀在2017年推薦他獲得「總統科學獎」,並在頒獎當天親至總統府的授獎儀式恭賀。余振華更帶著高齡90多歲的父母一起領獎。在致詞時,他特別指名感謝當時已赴對手陣營的蔣尚義,以及介紹他進入半導體產業(美國貝爾實驗室)的清大物理同班同學蔡能賢。最後,引用王維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悼念離世不久的太太,未能同享這份榮耀的遺憾。
看著這張台積研發「六騎士」18年前的合照,六人已不太可能再聚首合影,但他們完成的卻是當年台積電從全球半導體產業二軍躍升至一軍的關鍵任務。即使時移事往,當年拚搏的初心應該是最令業界懷念的。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