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499字
美國與歐盟有意攜手建立供應鏈「早期預警系統」,通知彼此晶片短缺之處,並將協調對晶片製造商的補助,避免在爭取晶片業者設廠時陷入過度競爭,此舉將讓未來供應鏈掌握度更好,重複下單狀況緩解,也可能意味先前晶圓代工價一漲再漲的超額獲利時代將告終。
業界分析,這一波半導體供需失衡,影響全球電子產業各層面。針對目前半導體供需吃緊的市況,外界大多認為是從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為供應鏈與市場帶來的不確定性、部分廠商誤判供需與訂單情形、部分有心人士囤貨牟利,以及新興應用持續增加對於半導體元件的依賴等多重因素所造成。
推薦
不過,業者坦言,近期已經有部分應用的訂單鬆動,只是還有其他應用的訂單又遞補上來,所以才會使得晶圓代工產能依然呈現滿載。一般預估,晶圓代工產能滿載的情形,可能部分會延續到明年,而有些晶圓代工廠報價一直漲的態勢,在進入今年第2季後,已經有所轉變。
雖然半導體是重要戰略物資,各國補助設置發展有其道理,但晶圓代工業者坦言,拿補助只是一時,長期來看,最終還是要回歸業者本身的競爭力。
台積電(2330)(2330)創辦人張忠謀日前便表示,美國提高國內晶片產量是昂貴、浪費、徒勞無功之舉,並強調在美國製造晶片的成本令人卻步。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