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中國越南不香了!美品牌喊撤亞洲供應鏈,成衣製鞋廠大洗牌,台商去哪裡?

提要

中國越南不香了,成衣製鞋廠新一輪大洗牌,台商去哪裡?

圖/張智傑攝
圖/張智傑攝

本文共2451字

遠見雜誌 文 / 王昱翔 攝影 / 張智傑、陳之俊

過去,成衣製鞋業為了節省成本,先後在中國、越南大舉設廠。然而,如今兩大生產重鎮卻紛紛搖手,不再歡迎成衣製鞋業;同時,品牌客戶則頻頻高喊要撤亞洲供應鏈。究竟供應鏈危機後的大洗牌,台廠該往哪去?

「斷鏈真的對我們造成空前挑戰,」精品包品牌Hugo Boss執行長丹尼爾・格里德(Daniel Grieder)回首2021年以來供應鏈危機,不禁感嘆。

過去,成衣、製鞋等勞力密集產業,為了節省成本,大量重押產能在中國大陸、越南,沒想到,竟在過去一年多的供應鏈危機中,反受其害。

圖/Hugo Boss執行長格里德。取自Daniel Grieder臉書
圖/Hugo Boss執行長格里德。取自Daniel Grieder臉書

先是2021年以來,海運之亂、越南封城、中國限電接踵而至,使得兩大生產重鎮出貨大亂;近日大陸強制封城、中斷物流,又再度重創成衣製鞋產業。

其中,海運之亂甚至已為時超過一年,遲遲未解,紡拓會祕書長黃偉基無奈坦言:「短期內恐怕無法解決,樂觀估計要到2023下半年;悲觀一點看,可能要拖到2024年底。」

許多品牌不堪其擾,紛紛高喊要將供應鏈「撤離亞洲」,包括美國鞋零售商Steve Madden、瑜珈服龍頭Lululemon、Hugo Boss等,紛紛祭出不同程度的供應鏈遷徙計畫。

湊巧的是,2021年美國服裝進口數據也發現,中國大陸和越南服裝的進口量成長明顯趨緩,反倒是柬埔寨、巴基斯坦、印度等新興生產地,服裝進口顯著成長。

難道,中國、越南真的不再是成衣、製鞋廠首選嗎?供應鏈危機後的洗牌搬遷,又該往哪走?

越南、中國不香了?成本上升、拒勞力密集產業

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統計,2020年中國仍是全球最大成衣出口國,占比高達31.6%、越南則居第二位、占比6.4%。然而,未來這番局面可能逐漸被改變。

除了因為品牌高喊供應鏈分散化、撤離中國和越南之外,同時,這兩大重鎮的生產紅利其實也逼近天花板,當地政府甚至開始拒絕紡織與製鞋業前來設廠。

台灣最大工業用布廠弘裕就曾透露,去年(2021)原本打算在中國擴建新廠,沒想到當地政府卻斷然拒絕,表明中國不再接受織布、染整廠等傳統能耗產業。

越南也有同樣情況。「現在南越已經沒有地了,如果你要到北越設成衣廠,當地政府看你是紡織業還不歡迎,只接受科技業,」黃偉基直言。

此外,近年中國、越南還頻頻拉高基本工資,對勞力密集的傳產造成龐大壓力,他透露:「在越南,外資紡織廠占八成出口,越資只占兩成。政府不斷拉高工資,其實是在剝外商的皮、吸外商的血。」

中國方面,則還要疊加中美貿易戰以來的25%懲罰性關稅劣勢,又進一步墊高成本,更是不利於成衣、鞋子等成品出口。

黃偉基認為,兩地廠商如果還想增加產能,唯一能做的就是加強自動化、提高勞工生產力,要再擴廠投資恐怕不容易。

供應鏈去哪?品牌:短鏈化是理想豐滿,現實骨感

既然中國、越南不再是擴廠首選,接下來成衣製鞋台商究竟該去哪?

「品牌一直希望供應鏈有效化,不論長鏈變短鏈,或從舊生產基地移到效率更好的新地點,但背後都是長達十年的進程,」聚陽發言人林恆宇透露。

美國成衣鞋類協會總裁拉瑪爾(Stephen Lamar)曾指出,品牌這次學到教訓,應會加速分散供應鏈,並在離市場更近的地方,如非洲、中南美洲設廠,發展短鏈供應。

不過,儘管品牌喊得大聲,供應鏈卻不以為然。

紡織大廠、旭榮執行董事黃冠華就指出,供應鏈要落腳,還得考慮當地產業是否完整、成本合宜與否,並非說搬就搬。而且萬一廠商真的跟著口號搬遷,最後產品成本、售價大漲,恐怕根本沒人埋單。

圖/紡織大廠、旭榮執行董事黃冠華。陳之俊攝
圖/紡織大廠、旭榮執行董事黃冠華。陳之俊攝

黃偉基也舉例,New Balance為發展短鏈,費盡千辛萬苦才在美國東北設了座鞋廠,結果根本找不到工人,懂操作機台的員工更是屈指可數。結果,最後這些美國製造的鞋子單價竟從180美元起跳(約5250元台幣),相當嚇人。

業界認為,五年內,生產重鎮都還會在東南亞,也許十年後,中南美洲、非洲的條件才會日益成熟,屆時才是發展短鏈供應的時機。

供應鏈去哪?供應商:以亞洲三大潛力地為主

黃偉基認為,目前,供應鏈真的有機會搶進布局的「下個越南」,應該還是在東南亞,尤其是以下三國:

▌印尼:

目前,台廠最積極搶進的新基地當屬印尼,包括聚陽、儒鴻在印尼擴產投資的腳步都相當快。

從勞動力來看,越南約9730萬人口,印尼人口則多達2.73億,相對有優勢,且印尼成衣出口額也遠低於越南,發展空間還相當大。

不過,印尼最大缺點在於島嶼太多、土地破碎,物流鏈較難掌控,所以目前台廠大多選在人口最多(約1.5億人)的爪哇島設廠,其他區域的開發仍然受限。

▌柬埔寨:

雖然柬埔寨人口相對少,僅1670萬人,不過當地最大工業正好就是成衣業,且沒有科技業搶才競爭,相當具有潛力。如崑洲、旭榮都在當地深耕已久。

黃偉基透露,柬埔寨目前和主要市場的歐美國家,還有簽訂普遍化關稅優惠措施(GSP),貿易稅務條件上也相當有利。

▌孟加拉:

孟加拉目前人口約1.64億,較越南稍多一些。當地早從1990年代開始發展紡織成衣產業,迄今勞動成本依舊低廉,工資還比越南更低。

此外,當地民風溫和,文化、宗教的薰陶令民情比鄰國更為穩定,適合發展成衣業,也是歐美品牌重點部署供應鏈的重鎮之一。

面對危機、通膨,台廠勝出三大關鍵

不過綜觀今年,其實成衣、製鞋業挑戰不只在供應鏈,包括通膨衝擊消費、原物料上漲,都是潛在隱憂,業界對景氣也不敢太樂觀。

黃偉基認為,台廠必須把握以下三大關鍵優勢,才能勝出:

首先是永續回收紡織品,由於中國紡織業急起直追,黃偉基認為,台廠千萬別和中國的一般性產品打價格戰,應切入時下正熱的永續紡織品,不論技術門檻、獲利空間都較高。

其次是數位設計,近兩年疫情打斷實體交流,外國客戶不易來台看展、查廠,因此,廠商的數位設計、3D模擬能力都至關重要。目前,紡拓會也持續和經濟部合作,培養台灣數位設計的打版人員。

最後是智慧化生產,由於成衣製鞋業工廠多在海外,智慧化供應鏈管理也是廠商勝出關鍵。有的廠商甚至能隨時精準地掌握每條產線、每位工人的當下產能和效率。

「所以是不是4100家紡織廠都活得很好?絕對不是。肯投入、肯努力的,才會在這波有好的成長,」黃偉基說。

※本文由《遠見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關心世界之外,《遠見》同樣關心台灣的現在與未來。藉由觀察、採訪、民意調查,深入分析報導台灣社會的大脈動,提供與世界趨勢互相映照、反思的平台,希望能夠用財經知識拓展前瞻視野,以人文養分積累素質品味,成為台灣以及整個華人社會中「前進的動力」。

延伸閱讀

上一篇
舜元品牌會館落成啟用 「以人為本」打造沉浸式體驗
下一篇
誠美材今召開董事會 何昭陽及兩名獨董批召集程序違法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