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notice-title img

親愛的讀者您好:

經濟日報 LifeStyle品味 全新改版,推出精緻的生活情報,內容包括時尚、旅遊、藝文、珠寶、精品、遊艇、汽車、醇酒、手錶...等。

誠摯邀請您,在緊湊的行程之餘,試著放下待辦事項,和我們一同欣賞生活裡的美好事物。



不再通知
明天提醒

淨零效應 儲能成下波顯學

提要

台電摩拳擦掌 規劃興建併網型設施 1GW目標可望提前在明年底達陣

圖為台電高雄永安光電場及貨櫃型儲能設備。記者劉學聖/攝影
圖為台電高雄永安光電場及貨櫃型儲能設備。記者劉學聖/攝影

本文共814字

經濟日報 記者鍾泓良/台北報導

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公布後,「儲能」設施興建成為下一波顯學。儘管政府已規劃2025年興建1GW(10億瓦)的併網型儲能設施,仍遭質疑「太少、太慢」;但台電已摩拳擦掌,只要產能、物流等不利因素排除,1GW目標明年底就能提早達陣。

據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太陽光電仍是綠電主力,至至2050年目標累計達40至80GW,但光電只在白天發電,不具有恆常性。

推薦

但因缺乏恆常須搭配儲能才可變身基載電力。為此,唯有光電搭配儲能系統,將中午電力儲存後,待晚間再逐步釋放,才能讓光電成為24小時可發電的基載電力。

過去經濟部能源局及台電規劃,在2025年綠能占比達二成時,儲能設備及輔助服務要達590MW(百萬瓦);卻被詬病預估目標過低。

根據最新規劃,2025年已將儲能上調至1GW,搭配太陽能發電會有500MW,合計有1.5GW的發電量能,期盼可支應愈來愈吃重的綠電占比。

但民眾黨立委高虹安日前質疑,據科技部、原能會及中研院等單位估計,儲能容量至少需要2.7GW,與1.5GW有落差;目前儲能設備建置達成率不到二成,進度過於緩慢。

台電表示,去年上路的電力交易平台已針對需求量謹慎檢討,從去年11月中旬正式啟用至今,已經媒合了22.3MW,其中包括台泥綠能、大同及漢翔等12家廠商投入;隨著前面業者障礙一一被克服,後續加入速度只會愈來愈快。

台電說明,隨著再生能源發展愈來愈快速,儲能需求也會一併增加,目前光是台電核准,但尚未完成興建的民間儲能容量就有約2GW,顯示民間企業對投入儲能市場興趣濃,但也坦言,最大變因仍是在於生產量。

首先,電動車趨勢下,許多國際電池廠產線都投產到汽車電池,而國內如台泥都都尚未建置好產線,因此儲能設施產能有限。第二,國際上塞港、缺櫃及俄烏戰爭,導致生產儲能設施的原物料不通順,甚至價格變貴。

然而,台電仍有自信,假如產能及物流等變數都順利排除,很有機會在明年底就提前達成儲能設施1GW目標,屆時會再滾動調整2025年目標。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和泰車:交車等待期紓解
下一篇
工商協進會早餐會 向陳建仁提25項提案、55個具體建議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