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688字
30年前,大甲自行車產業聚落成形,胡紹榮鎖定「差異化」,前往彰化設廠。如今太宇科技已是自行車零組件頂尖企業,ASTRO品牌更一舉擄獲歐洲自行車玩家的心。(原文刊載於2021年9月29日)
一家中小企業能拿下一個隱形冠軍已屬不易,太宇科技卻在30年的歲月裡,拿下數個第一,堪稱台灣自行車零組件業的「異數」。ASTRO的名號,也早已響徹歐洲自行車市場。
而幕後靈魂人物,正是太宇科技總經理胡紹榮。他思路清晰、為人風趣,首次受訪就口若懸河、絕無冷場。如同他因應疫情無法實體參展,粉墨登場的行銷影片般,讓外界驚呼,「原來,彰化有這麼一家令國人驕傲的世界冠軍!」
太宇的內核是一則又一則精彩絕倫故事。
1980年代,胡紹榮在台北從事自行車零組件貿易業務,做了九年,愈做愈心虛:「這是沒有根的買空賣空行業,」他向老闆表達創業的想法,竟意外獲得支持。
1991年,他帶著五個自行車國家代表隊選手、一位財務,到台中逢甲附近租了間宿舍,情商一家大甲的車廠讓他們見習。就這樣白天去大甲、晚上回宿舍苦讀、畫圖,邊學邊開工廠。
為何帶20出頭的國手一起創業?胡紹榮認為,沒有人比車手更了解車的好壞,一騎就知道了,是最佳品管員。於是遊說他們:「你們如此熱愛自行車,唯一延續運動生命的方式,就是自己造車,兼顧興趣與事業,做出符合消費者的產品。」
瑞振董事長許國忠說,草創車架廠都會從同業挖角,他反其道而行找自行車選手來訓練組裝,再讓他們騎乘檢測,修正到完美為止。「胡總一開始就決定走不一樣的路。」
1990年代,隨著巨大的茁壯成長,大甲已形成自行車產業聚落,他竟另闢蹊徑跑到彰化設廠,抱定走「差異化」路線。從此,展開一場太宇的「奇幻之旅」。
1994年12月5日,太宇創造第一個奇蹟。他去美國Schwinn總部時,發現大廳有台很漂亮的展示車,好奇詢問,客戶回應說,「這是雙避震自行車很受歡迎,一年可以賣一萬台,美國供應商一年僅能做七台,我賣了六台,一台放在這裡展示。」
胡紹榮跟Schwinn索取設計圖想試看看。12月10日回台後,不眠不休跟工程人員徒手磨管子與零件。1995年元月15日,他交出第一台雙避震車架的樣品給客戶:「他一年只做七台,我一個月一台,一年就有12台,你應該下單給我才對!」客戶真的埋單了。
1995年,Schwinn總計下了8500台的訂單。這張單子將太宇過去四年的虧損全賺了回來。一般車架單價80美元,雙避震器車架300美元。「太宇創下世界雙避震車架量產紀錄,也奠定在自行車車架的地位,」他與團隊欣喜若狂。
挺進越南處女地,立下穩固根基
但,考驗隨即而來。1996至1998年間,零組件業者都跟著組車廠到大陸投資,國際品牌也傾向一次性低價採購,如果太宇不外移,恐失去高階訂單。
此時的他,為太宇創下第二個奇蹟。胡紹榮分析大陸的優劣勢之後,2000年1月,率先到越南設廠。這個決策讓太宇立下穩固根基,他將高階產品留在台灣,低階量產移往越南,滿足客戶一站式採購需求。
2005年,太宇開始切入電動輔助自行車(簡稱電輔車)市場,鑽研電輔車車架,還獲得荷蘭皇家自行車公司的青睞,連國王都是它的客戶,逐漸在歐洲打開知名度。
2006年,太宇迎來第三個奇蹟。德國DERBY CYCLE WERKE的經理,看到太宇幫荷蘭皇家車廠代工,也想要有類似的「中置馬達」車架產品。太宇幫忙設計製造完成(ODM),2009年訂單量已成長到10萬台。
當時,他獲知「BOSCH將開放系統給十家客戶使用」時,預判「電輔車將成主流」,遊說德國WINORA集團(旗下有HAIBIKE品牌)的經理趕緊投入電輔車市場,卻屢勸不聽,轉而遊說他的太太(HAIBIKE總裁),最終勸說成功。
2010年元月初,胡紹榮接到一通「改變世界自行車歷史」的電話,WINORA的經理決定到台灣。5日到達台中,開三天會後,德國人鬆口氣說:終於不用左耳被你念,右耳被太太念了,我要回去了。
胡紹榮抓著他的袖子說:「你這樣就想回家了,你用別人的系統就是跟隨者,永遠會陷入價格戰。」當時54歲的他使出看家本領說,我很喜歡騎登山車,現在已經氣喘如牛,如果有電動馬達協助上山,又能回到年輕時,享受馳騁的快感,像我這種年紀已有一定經濟基礎,大多買得起。
他繼續滔滔不絕:你跟隨做一般電輔車,已經落後別人五年,改攻電輔登山車,就是全世界第一個發明者。縱然輸了,就是回到原點,Nothing to lose(沒有損失)。這段話打動德國人,他點頭同意了。
別人眼中的「難」,他看來都是機會
但,挑戰才剛剛開啟。2010年4月底,工程師才劃好圖,8月底就要到德國參展,胡紹榮一看到設計圖,「完蛋了,騎乘時馬達會撞到石頭而損壞,必須用東西保護。」更棘手的是,一天僅能造出一台車。
他語帶感恩,還好2010年春節沒去加拿大跟家人過年,太宇才得以成為全球第一個做電輔登山車車架的公司。大年初五,到東勢找朋友喝茶,剛好有訪客,發現是以前參觀過的「明明」鋁業老闆。閒聊得知他在做機車車架,主動要了目錄。當看到第12頁中間排最右邊一張照片時,驚訝到合不籠嘴,當時台灣的鑄造無法焊接,目錄上鑄造的重機零件竟然可以,進而詢問鑄造件也可以焊接嗎?老闆回說「當然可以」,馬上約好隔天拜訪。
所以,當團隊遇上「無法量產」的瓶頸時,他隨即想到可以請明明幫忙,最後採重力鑄造進行焊接生產車架,解決棘手難題。而全球首部電輔登山車參展後,在業界隨即一炮而紅,胡紹榮說,「從2010年至今,獨領風騷11年,無人可以超越。」HAIBIKE也從區域性公司變成國際級企業,2014年,德國總理梅克爾還特地去參觀HAIBIKE的鑄件電動車。
30年來,太宇從没没無聞到名揚海外,創下無數個第一。
在近四小時的訪談中,胡紹榮展現驚人記憶力,講述的「人事時地物」一字不差。這個「最強大腦」的創業故事,也令同業嘖嘖稱奇。瑞振副總經理許耀云說,「太宇是會創造被需要/想要的公司,設計巧思細膩,外人看到的『難』,在他眼裡全是機會!」
今年2月1日,他跟創始股東做出歷史性決策。達方與太宇策略合作,以現金取得51%股權。因為胡紹榮還有遠大夢想,希望集結機械與電子的力量,創造零件業者在電輔車的發展機會,再創台灣自行車產業奇蹟。
太宇科技成立時間▲1991年
董事長▲蘇開建;總經理:胡紹榮
產品▲車架
員工人數▲3300人(台灣250人)
2021營收(估)▲30億元
隱形冠軍實績▲
①全球最大鋁合金避震自行車車架廠
②全球最大高階電輔車車架廠
③台灣第一個利用鑄造件放在電輔車的車架廠
④台灣第一家電池與車架的整合車架廠
※本文由《遠見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