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280字
機器人產業需求遇美中關稅戰亂流,全球製造擴張動作自4月起放緩,但中國大陸反因半導體擴張加速,自動化機器人需求一枝獨秀。達明(4585)機器人AI機器視覺解決方案在中國大陸受歡迎,業績年增超過2成,機器人大廠新代(7750)業績也交出年增3成的成績。
證交所董事會17日通過達明機器人及邁科(6831)的上市申請案,達明最快可於第3季底至第4季初轉上市。屆時,興櫃機器人雙雄將暫時僅剩新代科技一家。
達明機器人17日召開股東常會,高階主管會後接受訪問指出,今年首季市場需求尚可,但第2季起明顯感受到美國關稅搖擺帶來的影響,客戶難以評估海外製造據點遷移策略,導致擴張進度推遲,資本支出計畫進入觀望期。當前僅AI伺服器與半導體產業因需求明確、利潤率高,仍持續採購機器手臂。
全球製造分工趨勢明確,但實際上,今年智慧製造對自動化機器手臂的需求仍以中國大陸最為顯著,主因為美國與東南亞製造需求受關稅不確定性影響,歐洲汽車製造景氣不佳。達明與新代今年業績成長重心仍以中國大陸市場為主。
達明今年首季業績年增率達50%,但自4月起營收約維持在1.2億元,轉為月減趨勢,前5月累計營收為7.4億元,年增17.8%。
達明指出,中國大陸市場占今年業績約3成。儘管市場內捲嚴重,競爭對手價格甚至為其的1/2至1/3,但透過地方補貼或募資支持,對手仍積極搶單。達明策略則避開惡性價格競爭,主打整合AI與機器視覺功能的整體解決方案,鎖定重視品質的大型客戶。這些附加功能在中國大陸本土對手產品中多屬加價選項,吸引半導體產業客戶採用,帶動中國大陸市場業績年增逾2成,成為最大市場,其次為歐洲、日本也表現不俗。
在中國大陸市場方面,達明透過與代理商密切合作,提供24小時on-call、4小時內到場維修的服務承諾,強化客戶信任。雖不敢言市占第一,但在高競爭市場中具備高勝率。與中國大陸同業在海外市場競爭時,達明仍保有相對優勢。
達明全球擁有逾100個經銷夥伴,配合製造全球化趨勢,已於歐洲設立荷蘭服務據點,美國則評估中,目前於印第安納州先設立物流與技術Hub,與當地經銷商合作。董事長何世池指出,美國市場規模龐大、成本亦高,未來是否派駐FAE、業務與工程師提供在地服務,將是中長期策略之一。隨台商陸續赴美設廠,長期布局具有必要性。
目前美國市場占達明營收僅4%至5%,但公司看好美國製造將推升機器手臂需求。何世池指出,初期美國製造仍以組裝廠為主,SMT產線對機器手臂需求較高,長期來看高毛利產業導入自動化,機器手臂投資回報期可壓縮至一年內。
新代科技則主力銷售機器手臂與機床控制器系統,中國大陸為其最大市場,受惠中國大陸製造需求強勁,其控制器市占達2成。今年前5月營收達61.82億元,年增30.57%。
面對全球化製造浪潮,新代亦已於土耳其、越南、馬來西亞與印度設立子公司,其中馬來西亞廠預計2026年底完工,2027年起量產,月產能目標500套。
隨著7月美國關稅政策逐步明朗,未來各國製造布局可望趨於清晰。機器人設備商預期,非中國大陸地區的智慧製造將勢在必行,後續將持續擴張海外據點,掌握製造全球化的商機。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