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海運業四大挑戰來襲 長榮、陽明與萬海後市恐承壓

圖為航運示意圖。 路透
圖為航運示意圖。 路透

本文共731字

經濟日報 記者崔馨方/即時報導

海運產業2025年面臨多重挑戰,包括淡季效應浮現、紅海危機若結束導致運力供給回升,以及川普關稅戰帶來的不確定性、長期合約談判等四大因素。法人認為,目前針對貨櫃產業看法趨於保守,恐影響長榮(2603)、陽明海運(2609)、萬海航運(2615)後市表現,後續則持續關注以哈和談發展,及中東政局變化等。

展望後市,法人維持貨櫃產業的保守態勢,主要考量四大因素:首先,運價持續下跌。最新SCFI運價近五周持續下跌,累積跌幅逾24%,淡季效應逐漸浮現。根據往年首季經驗,運價修正期間平均約9.2周,修正幅度約21.1%,預估上半年運價有望於3月中旬前後落底。

其次,紅海危機的進展。最大風險來自以哈和談的進展。若紅海危機結束,航商重返紅海市場,運力需求預期減少約9-10%,將使2024年以來偏緊的運力供需結構轉向寬鬆,加劇運價下行壓力。

第三,全球貿易動能降溫。2024年全球貨櫃運輸量大幅復甦,亞洲至北美全年運輸量年增17.1%,明顯優於2023年的年減12.8%表現。亞洲至歐洲貨櫃運輸量亦於2024年前11個月年增8.3%,超越 2023年全年年增7.8%的成績。

展望 2025年,受川普關稅戰影響,全球貨櫃貿易量將面臨關稅實施前的搶運潮與實施後貿易量降溫的交替影響,市場動能恐難延續2024年的高成長,預期全球貨櫃航運市場動能將趨緩,對航商營運表現構成壓力。

第四,長期合約談判的挑戰。由於運價修正壓力大,貨主觀望態度濃厚,不願輕易簽訂長約,預期2025年北美航線長約談判恐陷僵局,雖可能出現價格上漲,但難以達到2,500美元,且合約量可能減少。

整體上,法人指出,針對貨櫃產業看法轉趨保守,可能影響長榮、陽明、萬海後市表現。後續則需持續關注以哈和談進展及中東政局變化。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今日最夯股/春源去年全年獲利年增22% 外資近期大力買
下一篇
豪氣配息股抗震買氣燒 群創、大同等擁低基期題材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