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384字
台灣與韓國這兩個亞洲經濟明星,長期以來在全球經濟舞台上並駕齊驅,然而,自2021年起,兩國的經濟表現和股市走勢開始出現明顯的分歧。本周四出刊的《先探投資週刊》2330期就來幫大家分析,台灣是如何憑藉靈活的產業鏈和穩定的政策環境贏得了全球資本的青睞。
南韓總統尹錫悅於十二月三日晚間宣布全國進入戒嚴狀態,雖僅六小時就解除,但仍對南韓金融市場造成衝擊。受戒嚴令以及後續彈劾案未過影響,韓國股市和韓元成近期投資人倒貨標的,外資連續三天拋售韓股,累計淨拋售超達一.一兆韓元(約二四八.六億台幣)。至九日已創二三年十一月三日以來新低點至二三六○.五八;據韓聯社報導指出,僅四天時間,南韓股市市值已蒸發一二○億韓元(約二.七兆台幣),韓元對美元匯率也持續走跌,探向二五個月新低。
南韓政壇大亂鬥,可能削弱投資者的長期信心,影響韓國在國際市場上的信用評級及投資吸引力,政府若無法迅速恢復穩定,可能進一步惡化市場情緒,形成惡性循環。然而事實上,南韓股市的衰退不僅僅是源於此次的短期事件,而是更深地體現了其經濟結構性問題。與此同時,與南韓股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台股所維持的強勁表現。
台、韓股從高峰到分歧
若回顧過往股市的走勢,二一年台灣與韓國的股市表現都達到了高峰。加權指數突破一八○○○點,創下歷史新高;而韓國的KOSPI指數同樣攀升至三三○○點。然而自此之後,兩國的股市走勢逐漸開始分道揚鑣,尤其是在AI大行其道帶旺台灣供應鏈的趨勢之下,二四年加權指數仍穩定在一七○○○點以上,反觀KOSPI卻跌破三○○○點,至約二二○○點,跌幅超過三○%。這一差距確實反映了兩國經濟基本面、產業結構及外部環境的消長。
根據彭博社報導,台股今年上漲近三○%,創下二○○九年以來最高漲幅,並拉開了與南韓之間的分歧。台股的市值目前超過南韓約九五○○億美元,隨著輝達(Nvidia)、微軟(Microsoft)以及OpenAI等全球AI領導者越來越依賴台灣企業供應,這一差距可能進一步擴大。
而高盛的分析報告指出,台股是亞洲中與AI領域相關性最高的市場,有超過四○家企業被納入MSCI台灣指數中,權重占比達七三%。MSCI韓國指數只有三星、SK海力士兩家公司與AI主題有關,僅占指數權重約三成。分析師對MSCI台灣的每股盈餘平均預估今年已調升三三%至歷史新高,對MSCI韓國的每股盈餘預估卻自八月以來下降五%。另,摩根大通認為,在與美國貿易戰中,台灣比南韓處於更有利位置,分析師指出,一八年美中貿易戰中,許多台灣出口品因為是美國科技業的關鍵零組件,被豁免關稅,這次可能出現類似情況。
台新投信亦指出,在AI大廠財報及展望優於預期大漲的帶動下,台股頻創歷史新高,且展望後市,企業獲利持續上修,第四季起進入電子業旺季,預期供應鏈拉貨動能強勁,分析師估計,二四到二五年台股企業獲利成長率皆可達二位數,提供下檔最好的保護。
台灣半導體產業難以替代
之所以台灣與韓國市場出現兩極走勢,或可從幾個方向來看。台韓雖然同樣高度仰賴出口,但台灣主要以高附加價值的產業如半導體為主導,並在國際上具有領先地位,特別是晶圓代工更是扮演關鍵角色,台積電在技術優勢上創造了難以替代的競爭力;也因著這樣的不可或缺性,使台灣經濟對外部波動的抗壓能力更強,需求相對穩定。
本文完整報導、發燒個股動態,以及更多第一手台股投資訊息,請見先探投資週刊2330期。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