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163字
臺灣證券交易所、臺灣碳權交易所與國立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日前舉辦「國際碳關稅的挑戰與氣候變遷因應法下的碳權課題」論壇,現場吸引超過100位鋼鐵、金屬製造、塑膠以及光電等產業界人士熱情參與。
論壇邀請經濟部、高雄市政府代表與碳權領域專家學者就「國際碳關稅下企業與政府的因應之道」及「碳權交易如何帶動淨零轉型」議題共同交流,以推動臺灣淨零轉型為目標,為企業緩解「碳焦慮」提出永續治理方針及策略。
證交所暨碳交所董事長林修銘於致詞表示,這次論壇是具有重要象徵意義的里程碑,匯集產官學專家共同交流,為臺灣淨零轉型方向及推動提出寶貴建言。
碳交所初期將持續積極投入碳權人才培育及碳權交易諮詢,推廣碳盤查與碳權管理的觀念與技術,幫助企業瞭解碳定價及碳關稅因應策略,強化臺灣企業的氣候韌性,共同實現臺灣2050年淨零排碳的願景。
高雄市政府秘書長郭添貴提及,近日議會通過的「淨零城市發展自治條例」為臺灣六都首部地方淨零法規,不僅展現高雄積極減碳的決心,更能帶動產業轉型,創造減碳產業的產值與就業機會。
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指出,剛成立的「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未來將作為跨域合作、對話、交流的協力平台,匯集相關領域專家、相關技術與論述的研發能量。
論壇特別邀請到經濟部能源局副局長李君禮與國立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進行專題演講。
李君禮表示,面對國際碳關稅議題,政府已提供各項輔導資源與工具,並結合產業公協會力量,逐步強化產業的碳管理能力,亦希望未來透過碳定價機制,能進一步帶動國內綠色成長與低碳技術發展。
李堅明則以創新方式計算,提出台灣每人約承擔545美元的「碳負債」,高於世界平均的315美元,認為台灣企業需要「碳覺醒」。
李堅明亦肯定碳定價將會是帶動國內淨零轉型的關鍵推力,未來將透過碳交所價格發現的功能,加速低/負碳科技商業化,強化國際合作,提高企業減碳雄心,實踐淨零目標。
「國際碳關稅下企業與政府的因應之道」小組座談由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主任蔡宏政主持,李君禮、高雄市環保局局長張瑞琿、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教授郭瑞坤、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王右仁與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組長副教授佘健源一同交流,共同探討在國內外不同制度環境、產業結構與政經情勢下,臺灣產官學如何協力因應,強化產業界對於碳交易資訊及概念的掌握,完備碳權相關法令、政策、諮詢與人才培訓。
「碳權交易如何帶動淨零轉型」小組座談則由國發會副主委施克和、李堅明、國立中興大學森林系特聘教授柳婉郁及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進行與談,共識未來應建立為社會所信任的碳權交易機制,協助臺灣企業掌握產業轉型、能源轉型的重要契機,並在兼顧環境與社會的公正轉型的同時,開創更創新、更公平、更有效能的淨零願景。
論壇獲得與會企業代表的熱烈迴響,並為未來碳權政策制定及發展提供重要參考。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