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004字
供應鏈瓶頸持續推升相關海運費用,海運產業認為2022年以前狀況看不到緩解跡象。
從亞洲到歐美的貨櫃海運價格正以歷史性的腳步升高,看準對海運運能的龐大需求,海運業界高層認為直到今年底前運能都會維持緊繃。(原文刊載於7月7日)
位於倫敦的海運顧問公司Drewry編纂的全球價格指數顯示,截至7月1日,40呎貨櫃全球平均運價年比增加了3倍多,來到8399美元。5月第一個星期以來,這個指數上漲了53.5%。
根據Drewry數據,從中國到歐洲和美西主要港口的運價,接近每貨櫃1萬2000美元,部分公司說他們為了搶在最後關頭把貨物弄上船,被收了2萬美元。
Seko Logistics成長長柏克(Brian Bourke)說:「全球貿易現在是鎮上最炙手可熱的餐廳。若你想要保留位子,必須提前兩個月做好計畫,每個人都想盡可能、使盡手段搶到任何一個位子。」
Drewry供應鏈顧問負責人達瑪斯(Philip Damas)說,從蘇伊士運河事件到鹽田港大塞船拖慢供應鏈、加劇缺櫃問題,「所有人在來回航程中的時間都比以前久非常多」。
「貨櫃在海上的時間長非常多,貨櫃在港口等待的時間也長非常多,貨櫃運輸的效率在惡化,每一個失敗都有效地創造出漣漪效應,這是惡性循環。」
達瑪斯表示,運費估價單已經超車Drewry指數、上海航交所貨運指數、波羅的海貨運指數,因為指數一般是抓一艘船預定離港啟程前大約一週內的預約價格,只要貨物主人絕望地想把東西送上船,部分貨運公司就會開出更高的價格。
達瑪斯說:「比起傳統關稅這更像是出價戰爭,這種出價戰爭正在加速,有些價格到2萬3000、2萬4000美元包含內陸物流成本,最終花費可能輕輕鬆鬆就大幅超過原本的費用。」
供應鏈專家說,昂貴的價格讓許多商品價值低的貨商面臨終極選擇,到底要忍痛付錢,還是轉嫁給消費者,或退出海外市場。
達瑪斯認為,貨櫃海運的供應緊繃狀況,直到2022年初農曆新年都還會「持續嚴峻」,「目前看不到盡頭」,「這個旺季期間不可能好轉,堆積與延宕只會惡化。」
(資料來源:WSJ、CNBC)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1萬元都付不起!台股當沖違約戶近四成39歲以下,年輕人為何慘賠?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