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834字
持續近兩年的晶片短缺問題,依舊難解,博世(Bosch)中國執行副總裁徐大全表示,「缺芯」的問題還沒有解決,而且明年的預測也不樂觀,很多晶片供應商反應明年還不能滿足採購需求,目前汽車晶片供應還有缺口,有些晶片缺口較大。
21世紀經濟報導,汽車行業數據預測公司Auto Forecast Solutions數據顯示,截至10月底,由於晶片短缺,今年全球汽車市場累計減產約390.5萬輛汽車。根據預測,到今年年底,全球汽車市場累計減產量將攀升至427.85萬輛,較此前的預估增加約1.62萬輛。
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日前在一場汽車論壇上坦言,「缺芯、貴電」是大陸汽車產業發展目前面臨的「最痛點」,長安汽車前九個月損失60.6萬輛,晶片價格飆升,直接導致主廠採購成本增加。
朱華榮指出,新品上市初期受晶片短缺影響,拉長訂單交付週期,嚴重影響新品上市節奏和銷量以及企業品牌形象。
徐大全認為,晶片短缺的主因是新能源汽車發展過於迅速,錯誤是「三到四年前犯下的。」彼時車廠一級供應商(Tier1)和主廠沒有預測到新能源車、智慧車的快速增長,也未能在三四年前將訂單下給晶片公司。
面對晶片荒,不少車企採取臨時晶片代替、車輛減配交付等措施,不過為了掌握更多主動權,愈來愈多的主廠下場「造芯」,目前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以特斯拉、蔚來、小鵬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選擇自研晶片,試圖掌握晶片技術主導權及供應主導權。
二是車企與晶片供應商合資建廠或建立戰略合作關係,共同進行晶片研發,例如福斯集團旗下軟體公司CARIAD,與晶片製造商地平線成立合資公司,研發高級別自動駕駛技術。
三是對現有晶片企業進行股權投資,例如廣汽集團連續兩輪投資粵芯半導體,上汽、長城等透過戰略投資方式,進軍晶片領域。
不過車企選擇自研晶片存在較大挑戰,一方面,要與專業的晶片設計公司比拚研發能力;另一方面,晶片研發投入巨大,如果只是供應給自家車企芯片,無法形成規模,很難收回成本。因此,與晶片設計公司合作,進行差異化定製,或是更好的選擇。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