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大陸火星探測器發射兩周年 傳回「火衛一」高清影像

本文共716字

聯合報 記者林則宏/即時報導

7月23日是大陸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兩周年,央視新聞報導,大陸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當日發布一張由「天問一號」環繞器拍攝到的火星的衛星—「火衛一」高清影像圖。這也是環繞器完成既定科學探測任務後執行的一項拓展任務。

「火衛一」(Phobos)是火星兩顆天然衛星之一,大小約27千米×22千米×18千米,運行在距離火星表面約6,000千米高度的近圓軌道,每日圍繞火星約3圈。

這張「火衛一」影像是由「天問一號」環繞器上攜帶的高分辨率相機拍攝而成。成像時,環繞器與「火衛一」的距離約5,000千米。

圖像顯示,「火衛一」為形狀不規則的小天體,狀似馬鈴薯。圖像左上部可以看到表面分布的條紋,可能是受撞擊所形成的。圖像右上部則可以看到一個直徑約2千米的撞擊坑,名為「厄皮克」(Öpik,愛沙尼亞天文學家,以研究小行星和隕石而聞名)撞擊坑。

央視新聞指出,一直以來,「火衛一」都是科學家關注的研究對象。通過了解這顆衛星,能獲得大量有關太陽系早期歷史的訊息。此次任務的成功,也為「天問一號」環繞器後續執行其他拓展任務積累技術基礎。

「天問一號」環繞器副總設計師朱慶華表示,「火衛一」是如何形成的、會不會最終撞向火星,這些都需要通過獲取科學數據,由科學家團隊進行研究。科學家團隊可以充分利用這樣的能力,提出進一步的觀測需求,包括不同角度獲取「火衛一」影像等,從而獲得更多有價值的科學探測數據。

火星另一顆衛星「火衛二」(Deimos),平均半徑僅約6.2千米,兩顆衛星是以古希臘神話中的戰神Ares的兩個兒子命名,古希臘人曾以Ares來稱呼火星。這兩顆衛星都是不規則小天體,許多科學家認為它們是被火星引力捕獲進入火星軌道的,但目前其來源仍存在爭議。

「火衛一」圖像右上部可看到直徑約2千米的「厄皮克」(Öpik)撞擊坑。(截圖自影...
「火衛一」圖像右上部可看到直徑約2千米的「厄皮克」(Öpik)撞擊坑。(截圖自影片)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有望告別多年虧損之際 愛奇藝再次探索香港上市
下一篇
比亞迪前5月銷量倍增破百萬 拚陸第一大汽車製造商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