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758字
無所不在的核酸查驗,已成為阻礙中國大陸人員流動的最大障礙。對此,在9日下午召開的疫情防控記者會上,大陸國家衛健委疾控局一級巡視員賀青華表示,沒有發生疫情也沒有輸入風險的地區,查驗核酸不應成為常態。
為落實官方「動態清零」的防疫政策,大陸各地無不要求出入公共場所、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必須出示72小時、48小時,甚至是24小時內的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不僅擾民,也成為當前中國大陸人流、物流的最大阻礙。
對此,賀青華表示,聚集性疫情發生以後,要根據疫情防控需要,科學確定制定核酸檢測策略,劃定核酸檢測的範圍和頻次,避免盲目擴大開展全員核酸檢測範圍,將受檢的人員按風險等級由高到低依次開展核酸檢測。
他指出,「封控區」應在24小時內完成首次核酸篩查,「管控區」要在48小時完成首次全員核酸篩查。亦即,在疫情發生後,一定是根據疫情防控需要,將核酸檢測的人員、範圍、頻次統籌安排。
中、高風險地區和「封控區」、「管控區」人員不得外出,但疫情發生地的低風險地區和「防範區」確需出行的,要持48小時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各地可以根據疫情防控需要進行調整。
賀青華同時強調,沒有發生疫情,也沒有輸入風險的,查驗核酸不應該成為一種常態。
北京市衛健委副主任李昂在同場記者會上則表示,經風險評估,北京將進入公共場所核酸陰性證明由48小時調整為72小時,主要是出於以下兩方面考慮:一方面,考慮到Omicron變異株平均潛伏期是3天左右,72小時內核酸檢測可以發現潛在感染者。
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降低居民核酸檢測頻次,盡量減少疫情防控措施給市民帶來的負擔,盡量減少對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產生影響。
李昂稱,下一步,北京將根據疫情形勢變化和防控實際需要,根據風險評估結果,動態調整各項防控措施,將大陸中央提出的「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要求落到實處。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