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513字
隨著大陸工信部「促進換電模式發展指導意見」的落地,2025年成為大陸換電設施規模化建設元年。大陸政策端要求公共領域車換電車型占比不低於30%,北京、海南等已試點換電站建設補貼及電價優惠,驅動行業年均增速超40%。
但對於企業而言,要選擇哪種補能發展,則關乎發展的一盤大棋。以寧德時代為例,作為電池一哥,該公司也有充電產品,可是他們選擇大力推換電,所欲為何?這關乎爭奪行業主導權。
寧德時代聯合蔚來、一汽等車企推出「巧克力換電塊」標準化方案,2026年將實現150kWh電池包跨品牌互換,解決車企「各自為政」痛點。底盤式換電技術可使乘用車補能時間縮短至三分鐘,效率超越燃油車加油。
換電模式從策略端來看有三項優勢:一是能夠突破補能效率瓶頸,對於商業化的用車而言需求更多,此外,其也能繞過充電技術瓶頸;二是重構商業模式與生態,因其能夠參與V2G,意味能創造綠電收益,此外寧德時代近年與蔚來、中石化合作換電網絡,也能主導補能標準制定;三是大陸官方支持換電,2020年大陸官方發布新能源車產業規劃(2021-2035)中,提及加快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
隨技術標準化、場景多元化與生態協同化的深入推進,「三分鐘換電」將成為大陸綠色出行的新常態。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