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586字
「2025海峽兩岸新媒體產業發展研討會」於日前在上海舉行。復旦大學網路空間國際治理研究基地主任沈逸教授認為,目前兩岸的文化和科技交流面臨新的機遇和新的挑戰。科技的發展給交流提供了更多手段,從時間和空間上,突破了兩岸傳統交流上的障礙。
展望未來,沈逸認為,人工智慧和新媒體的發展,可消除兩岸之間的數位鴻溝和更多認知上的差異。期待兩岸業者能夠通過技術和制度的保障助力兩岸的良性互動,在AI時代,通過文化交流連接兩岸青年的心靈,增進同根、同源、同聲相應的良性共治,這樣的背景下,相信兩岸的交流前景可期。
國台辦前發言人、現任中國傳媒大學傳媒研究中心主任安峰山則指出,在兩岸交流中,兩岸媒體人始終扮演著打破信息壁壘先鋒和破冰報春鳥的重要作用。隨著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傳媒這座連通兩岸的橋樑將會變得更加的寬廣,更加的豐富堅實。
安峰山也建議,兩岸可以加強新媒體產業合作,共同製作富有兩岸特色產品。通過短影音、網路直播等工作的手段,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去講述兩岸故事,傳遞兩岸的聲音。
觀察者網副總編輯梁順龍亦表示,新媒體產業作為文化傳播與交流的重要載體,在內容生產與共享上,期待兩岸創作者聯合打造更多優質內容,將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璀璨精華,以新穎的形式呈現給全球觀眾。在技術創新合作方面,可以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前沿技術領域開展聯合攻關,推動新媒體產業技術革新,為文化傳播創造更多可能。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