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718字
【閱讀集點 好禮雙重奏】
1點已入帳!
大陸晶圓代工龍頭中芯國際調整價格戰策略,中芯聯席CEO趙海軍12日在業績說明會上明確表示中芯國際不主動降價。他說,在地化生產帶來了更多的市場需求,但同質化競爭使得結構性過剩的產能即使在市場回暖的情況下,依然面臨激烈競爭,公司保持一貫的定價策略,隨行就市,不主動降價,但在必要時也會和戰略客戶一起直面價格競爭,以保持住公司在各個領域的市占和競爭優勢。
從2023年開始,受下游影響,大陸國內外晶圓代工行業掀起了降價搶單的熱潮,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晶合集成、英特爾、AMD等廠商都捲入降價潮。
美國智庫機構榮鼎諮詢(Rhodium Group)發佈報告介紹,2023年末,成熟製程晶片領域降價競爭已經白熱化。
中芯國際、華虹等中國大陸晶圓廠通過對客戶承諾更低價格,從美國格芯、韓國三星等手中贏得客戶,而外國晶圓廠不得不降價10%-30%以回應市場競爭。大陸國產廠商彼此之間也互相對標競價,來爭奪客戶訂單。
在2024年上半年,趙海軍就曾表示晶片行業價格戰已經十分激烈。他稱,中芯國際的12吋晶圓產線自當年2月以來一直滿載,但同行採用了激進的低價競爭策略,市場上如有其他競爭者開出更低價格,幾千萬元的訂單就不見了。
有業者表示,晶圓廠商應對低谷的策略普遍是讓出利潤,獲得更高的產能利用率。2023年,中芯國際逆勢擴產,將全年資本開支上調到75億美元左右,主要用於產能擴充和新廠基建。晶圓代工是典型的重資產行業,在新增產能爬坡階段,不少廠商都因要承擔逆週期擴產壓力,新增產能無法被及時消化,產能利用率大幅下滑從而導致利潤縮水。
如今,低谷期的焦慮正在消散,隨著下游的需求復甦以及產業鏈向內地遷移,業界預期,大陸晶圓代工成熟製程的價格戰可能已經成為過去式。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