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045字
大陸當前投資和消費增速下降,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余永定在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表示,鑒於2024年上半年消費增速明顯低於2023年,房地產投資增速持續大幅下降,為實現今年GDP增速目標,基礎設施投資增速應比2023年有大幅度提高,而為此所需的基礎設施投資資金與財政預算間存在的資金缺口,除加快特別國債發行速度,還應考慮進一步增加國債發行規模。
第一財經指出,目前大陸學界在如何刺激有效需求問題上還存在明顯分歧,部分學者認為應該刺激消費,因為中國投資過度、投資效率低下;但余永定和另一些學者則認為,中國還應該依靠加大基礎設施投資來啟動經濟。
余永定表示,考慮中國當前實際情況,光靠拉動消費很難啟動經濟,中國政府應該以增加基礎設施投資和公共投資為突破口,創造「擠入效應」帶動各領域企業投資。經濟增速提高,將帶來居民收入增加和收入預期改善,從而提升居民消費需求,以彌補總需求不足的缺口,緩解通縮壓力。
面對有觀點認為大陸當前基礎設施項目飽和、基礎設施投資效率低下,此舉將加劇產能過剩,余永定回應,中國是世界上基礎設施建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但也應看到中國可以投資的基礎設施項目俯拾皆是。除傳統基礎設施項目外,還有資訊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另外在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投資領域,投資缺口也是明顯的。
余永定建議。關注基礎設施的「公共物品」屬性,基礎設施投資的回報率低且難以產生現金流,導致民間投資不願涉足,但基礎設施投資首先應考慮的是社會經濟效益,而不是利潤和現金流,因此中央政府應該承擔為基礎設施投融資的主要責任,總需求不足時期恰恰是大力開展基礎設施投資的最佳時機。
此外,針對產能過剩的擔心,余永定表示,在宏觀經濟層面,產能過剩與總需求不足可以說是同一個概念,為彌補有效需求不足而增加基礎設施投資不會導致宏觀層面的「產能過剩」。但他也指出政府不應干預行業層面的問題,產業政策不能外溢到貿易政策上,如果違背了WTO規則,可能加劇貿易摩擦,因此不應該把產業政策變成出口導向。
為彌補資金缺口,余永定建議,除了加快特別國債的發行,還可以考慮進一步增加國債發行規模。超長期特別國債銷售的成功,說明機構對國債的需求旺盛,以及市場對於中國長期主權信用的信心。中國依然有相當大的財政擴張空間,擔心國債數量巨大、市場難以消化是沒有必要的。」他稱,一直苦於「資產荒」的商業銀行和資管機構並不缺少購買國債的意願和資金,更何況央行可以通過公開市場操作防止國債增發導致收益率曲線上升,以及對民營企業的「擠出效應」。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