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066字
自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2023年在東北考察第一次提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這個概念,「新質生產力」相繼出現在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共中央政治局等,成為大陸當前顯學。工業總會大陸處處長王健群14日出席「2024年中國大陸經濟風險與國際挑戰論壇」時表示,隨著美國「小院高牆」到「大院鐵幕」科技封鎖力度的加大,加上貿易保護主義的進一步推動,要推動新質生產力將會是一個更加艱難的任務。
王健群表示,歸納既有資料,新質生產力的「新」,可以說是新科技、新經濟、新業態,「質」則是指資訊化智慧化下的「物質」,透過創新有別於傳統驅動形成的「本質」,更高要求的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的「質量」,以及更高生產力的「品質」。
王健群指出,中共之所以要提出新質生產力有分內外兩個原因,內部因素上面臨到產業升級轉型的壓力。以傳統產業的升級轉型來說,大陸長期以來代工的利潤低,犧牲的是勞工的權利或環境等問題,所以中共從大概很早以前十幾年前就在談說產業要升級。
外部因素則是基於強化經濟韌性(economic redilience),G7集團追隨美國政策提出去風險對陸戰略,其關鍵是減少對大陸投資、加大關鍵技術封鎖。因此中共藉由新質生產力,加快科技自主與創新的步伐,突圍卡脖子的困境。以三中全會發布的相關內容來看,王健群認為,「中國大陸事實上已經做好美中科技繼續脫鉤的最壞打算跟最好準備。」
對台商的機遇與挑戰來看,王健群引述大陸當局說法,台商在先進製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具有技術優勢,在大數據、人工智慧方面基礎扎實,台商必然是新質生產力的參與者、貢獻者,也必將是受益者。然而從挑戰上來看,以「創新主導」為主軸的新質生產力,主要為因應美中科技戰,企圖為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打破美日主導的供應鏈,迫使台商必須選邊站。隨著美國科技封鎖力度加大,台商、尤其是資通訊業者,將由過去的左右逢源,變成左右為難。
王健群也提醒,相較過去,中共要推動新質生產力將更為困難的過程,例如近來備受關切的「中國衝擊2.0」,就是歐美國家認為中國大陸為了快速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以致於電動車、太陽能電池過度生產形成產能過剩,進而全球傾銷所致。因此隨著美國「小院高牆」到「大院鐵幕」科技封鎖力度的加大,加上貿易保護主義的進一步推動,要推動新質生產力將會是一個更加艱難的任務。
「2024年中國大陸經濟風險與國際挑戰論壇」由中華經濟研究院、中共研究雜誌社、中華財經策略協會和2024年中華財經高峰論壇成員主辦,討論疫情後中國大陸經濟復甦情勢及其潛在風險,和中國大陸經濟結構轉型與對外擴張的挑戰。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