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886字
大陸財政部副部長廖岷出席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G20財長與央行行長會議時接受彭博社專訪,他強調,電動汽車產能世界需求差距很大,不存在產能過剩問題。美國之音指出,廖岷這番談話被視為是對美國財政部長葉倫批評中國產能過剩問題所作出的針對性回應。
葉倫表示,中國要成為世界工廠,獨霸製造業,世界許多國家都不會答應。
在彭博社27日刊登的這篇專訪中,廖岷說,「幾十年來,中國通過提供物超所值的製造業產品成為世界抗衡通膨的力量。」
他強調,在各國致力於2030年達成各自減碳目標之時,中國現在也向世界提供綠色產品。廖岷引用聯合國能源總署(IEA)的數據指出,到2030年,全球對新能源汽車的需求將達到4,500至7,500萬輛,大大超出世界目前的產能。
美國之音報導,廖岷受訪的前一天,也在里約熱內盧參加會議的葉倫表示,美國將「持續施壓中國應對其宏觀經濟模式」的問題。她認為,中國將「過多的」儲蓄和補貼導入製造業,從而導致產能過剩。
葉倫說,「這就是把我們團結在一起的最根本的因素,這也是我們正在傳遞的訊息。」
廖岷接受訪問時反駁,政府補貼並不是中國產業比同行更具競爭優勢的主要原因。更重要的因素是企業多年來在研發、創業和技術創新方面的投入,「中國過去40多年的改革開放經驗告訴我們,沒有一個行業僅靠政府支持就能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行業」。
他並稱,一些國家在發展電動汽車方面表現落後,是因為它們在傳統汽車領域享有優勢,因此沒有將重點轉移到新興產業上。相比之下,中國由於在傳統汽車市場缺乏優勢,不得不在電動汽車等新興領域尋求發展。
歐盟已經開始對中國電動車加徵高額關稅,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也放話,他如果贏得今年11月舉行的總統大選,美國將對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一律加徵至少50%的關稅。
美國之音指出,包括印尼、巴西、土耳其等國在內的一些發展中國家雖然沒有公開發表激烈的言論,但卻在採取實際措施,對包括鋼材和汽車在內的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
廖岷則對路透表示,中國高度關注主要經濟體對過剩產能的關切,並且對加徵關稅這樣的貿易威脅感到關切。「我們應該就市場經濟規則和真正的事實進行清晰的溝通,」廖岷說。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