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不願為國而戰」擴散 中國愛國主義不敵對現狀不滿

本文共826字

中央社 台北9日電

政大東亞所特聘教授王信賢在陸委會5月的「大陸與兩岸情勢簡報」撰文指出,近期中國大陸網路上出現一波「不願為國而戰」的論戰,是否代表官方帶動的「愛國主義」逐漸不敵一般民眾的生計考量與對現狀的不滿,值得進一步觀察。

根據文章,王信賢指出,根據過去國際機構的調查顯示,相較於其他國家,中國大陸民眾的社會安全感較高,且民眾對政府的信任也位居全球前列。但近來經濟下行趨勢未緩、失業率急遽攀升、疫情防控亂象,以及從「動態清零」到「與病毒共存」的防疫政策大轉彎,使得民眾的社會安全感急遽下降,對政府的信任感也不似以往。

文章表示,近期中國大陸社會出現質疑城管、農管執法、公權力擴張、退休金銳減等輿論,對政府信任度下降。由於黨中央高度集權決策,使民眾對施政不滿的矛頭直接指向黨中央的情況日益增加。

文章也說,疫情期間過度封控使得青年失業率大增,2021年底以來從未低於15%,2022年青年失業率高達 19.9%,剛公布的2023年4月數據甚至攀高至20.4%。

其中,大學畢業生失業率更遠高於一般青年。因此,近期不論是網上串連,或是實體的行動,如去年11月底的「白紙運動」,青年都是對時政不滿的主要人群。

文章又指,正因在經濟下行與疫情封控帶來對政府信任的下降,中國社會心理出現焦躁與浮動,在無處宣洩下轉而將矛頭對準他人,具體呈現在日常紛爭的增加,在街頭、公共運輸、商場中,民眾間摩擦與衝突較以往更為頻繁。

文章也提及,近期在網路上出現一波「不願為國而戰」的論戰,並擴散至中國各個網路平台,包括網易、知乎、今日頭條等網站等。

主張不願上戰場的主要理由為「對社會不平等的不滿」以及「不願為那些既得利益者而戰」,是否代表官方所帶動的「愛國主義」逐漸不敵一般民眾的生計考量與對現狀的不滿,值得進一步觀察。

王信賢認為,社會心理的焦躁浮動、衝突不斷,「愛國主義」甚至不敵民眾的生計考量與對現狀的不滿,政府對不利言論極其敏感而「無限上綱」,也為未來的社會治理埋下不可預期的伏筆。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人行:將加強對資金空轉的監測 貨幣總量成長可能放緩
下一篇
潘功勝會鮑爾談貨幣政策 出席IMF、世銀春會 人行行長與美聯準會主席交換意見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