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015字
中共二十大人事布局引起不少觀察家詫異,但是細究其內部菁英政治的發展,可看到包含幹部組成趨勢具有新的變化。學者指出,二十屆中共高層全是習近平的親信,顯現習一人獨攬大權,其他人只是唯命是從的部屬,後續值得關注「幕僚型」政治人物在菁英政治的作用。
中央研究院政治所研究員蔡文軒8日在政大國關中心舉辦的「中共『二十大』政治菁英甄補:趨勢與挑戰研討會」上指出,對於中共政治菁英選拔之研究,過去是用歸納方式,歸納到一個程度後再去猜測未來發展,但很多過去歸納法則無法用在習時期。
蔡文軒提到,就人事上,值得注意的是幕僚型官員的角色。蔡文軒指出,中共新的政治局常委全部都是習的親信,「像中國古代的秘書或太監體制」。新常委當中,李強、蔡奇、丁薛祥、李希都曾擔任過秘書長職位,王滬寧也是幕僚。「幕僚型的官員分為秘書型與智囊型,他們在整個制度裡,不擔任政治決策,只負責政治事務,政治事務可能是伺候領導人喝水吃飯、提供訊息等等,是一些後勤工作」。
蔡分析,當前幕僚型人物重要性越來越強,不像是胡、江時期注重科技或者幹練背景,好處就是比較強調政治忠誠。幕僚型人物在人格型塑過程、政治技巧方面,跟政治領導型跟科技型人物有不一樣思維。「這跟習近平的獨裁型特別容易契合。他們比較低調、不會跟老闆想法有太多批評,只會做資訊匯集,而且還是按照老闆想法蒐集、去強化政策合法性」。
蔡文軒斷言,幕僚型在未來10年到15年之間,可能會是中共政治菁英群體重要特色,同時由於強調政治忠誠跟政治正確性,即便年齡大一點都可以留任,導致中共幹部年輕化步伐弱化。
而開南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副院長張執中與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趙建民也在會上發表菁英政治相關論文。張執中指出,中共近期推領導幹部「能上能下」,主要還是在於「能下」,唯有如此習近平才能把他想要的人馬提拔上來,而過去菁英落馬數據,顯示集中在貪腐、迷信與忠誠問題。
他提到,中共「紀律處分條例」2015年、2018年兩次修正,是要把習要的幹部指標點出來。例如,前中宣部副部長、網信辦主任魯煒被稱為「兩面人」、「毫無忠誠」是第一次出現,隨後紀律條例加上「兩面人」這條。在黨紀開除、幹部處分方面,逐漸從貪腐轉向其他層面。
張執中認為,習近平跟前兩任最大差別在於他能夠把過去幹部管理體制清楚掌控,而且具備足夠能力、並掌握什麼時間點要出手。透過王岐山幫他建立起的巡視制度,「從上到下每天敲門也逼得幹部必須回應中央路線,這是黨管幹部目標能達成重要原因」。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