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841字
金融時報報導,過去12個月,有多達500家中國大陸公司赴新加坡註冊,以避免美中緊張局勢升級的地緣政治風險。
金融時報形容,這些「洗新」(Singapore-washing)的公司包括快時尚品牌Shein、電動新創事業蔚來汽車,以及IT服務供應商Cue,他們將母公司或全球總部設在此一城市國家、在那裡的證交所上市、收購當地公司並在那裡成立合資事業。
雖然在新加坡成立公司對陸企而言並非新現象,但高階銀行家說,因為西方國家加強審查陸企業,他們「急於」赴星成立控股公司以保護其業務。
新加坡的統計資料並不披露原籍國,所以到底有多少公司這樣做還不明朗。然而,有位律師說,他公司的內部研究發現,今年有500多家大陸公司在新加坡成立,比往年多。另一家企業顧問集團的評估則為400家,其中也涵蓋了家族辦公室。
分析師預期,赴星的家族辦公室到今年底會超過1,000家,其中有許多來自中國大陸,相較下,2020年底是400家。
星國法律事務所Bayfront Law總監萊恩‧林(音譯)表示,「大陸有龐大市場,但陸企運作愈來愈全球化,維持中國籍會使敏感性升高,所以他們把自己打造成國際公司」。
新加坡力圖把自身定位為全球金融和資金流動的重鎮,這將拉抬新加坡的地位。另外,在聯繫和交易方面,新加坡也是比中國大陸更理想的地點,大陸的邊境管制以及防疫封鎖限制了高階主管的重要差旅。
此一趨勢嘉惠了新加坡。根據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它在9月超越香港成為亞洲最大金融中心,排在紐約和倫敦後面,名列第三。
「洗新」的趨勢正在加速。廣受西方消費者歡迎的Shein,今年積極擴展新加坡辦公室。根據路透見到的申報文件,該公司自2021年來已由在新加坡註冊的Roadget Business公司經營,其中一位律師專精在美國掛牌上市的規範。
在進軍歐洲市場後,打算擴展美國市場的蔚來,今年5月在新加坡掛牌。該公司先前已在紐約和香港上市。
蔚來說,在新加坡上市對全球業務發展至關緊要,知情人士則透露,這是一項避險舉措,以免該公司與國際資金斷了聯繫。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