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555字
「如果我們要採取軍事行動,宜早不宜遲。」2000年陳水扁接任中華民國總統後,對兩岸關係已不再期待的江澤民曾私下向共軍將領作上述強硬表態。「他改變了中國─江澤民傳」一書中,揭露江對兩岸關係的幕後態度,他在內部講話曾以「奴性十足的美國崇拜者」形容部分台灣政治人物,厭惡之感表露無遺。
要談江澤民時期的兩岸關係發展,不能不提前總統李登輝,那段期間是江澤民和李登輝兩人政治謀略的較量,兩岸關係也從春暖花開降至冰點。
推薦
江八點(對台八項主張)、文攻武嚇、統一時間表這三個關鍵詞,既概括江澤民主政期對台政策,也描繪當年兩岸關係跌宕起伏。
從1995年的江八點到1998年的「解決台灣問題時間表」,江澤民對兩岸關係從溫和到強硬的巨大轉變,或許與受挫於與李登輝的較量有關。
1990年代初期,兩岸經由密使接觸,台灣方面的蘇志誠、曾永賢、張榮豐等,與大陸的代表曾慶紅、葉選寧、楊斯德等建立管道,先後成立海基會與海協會,作為互動白手套,促成1993年歷史性的辜汪會談。
1995年李登輝的美國行,引爆台海飛彈危機,北京不再信任李登輝。當時江澤民對台採取武嚇。
當年7月,共軍向基隆外海試射飛彈,兩岸劍拔弩張;1996年台灣總統大選時,共軍又向基隆和高雄外海試射飛彈,台海戰雲密布。
延伸閱讀》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