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574字
中國大陸清華大學弗里曼經濟學講席教授李稻葵30日說,雖然中國可能在明年3月逐步解封,但清零政策正開始損害全球對中國工業供應鏈信心。
李稻葵向CNBC表示,短期內,供應鏈基本上不會受到影響,即便消費因封鎖減少,工廠仍在運作,但長期影響恐已形成,國際經濟界正對中國供應鏈穩定性有所顧忌。
曾任中國人民銀行前顧問的李稻葵說:「過去人們常認為中國是最可靠、最安全、最穩定的供應來源。如今,他們正考慮在本國重建備用供應鏈。這就是現在的情形。」
上周末,中國各地爆發反封控抗議活動,罕見表達對當局清零政策與長期封鎖的強烈不滿,李稻葵任教的北京清華大學也有學生抗議。
然而,中國確診人數本周稍早開始減少,當局也推動更多長者接種疫苗,這將是重新開放的關鍵。對此,李稻葵表示,開放將是北京當務之急。「我確實認為當局正考慮此事,我估計最慢到3月下旬,政策將出現非常好的實質性改變,也就是集中保護老年人的同時,向其他人開放。」
雖然可以考慮進口使用西方mRNA疫苗,但李稻葵說,中國更可能使用其他措施如「圍欄」(ringfencing)封鎖。
持續近三年的嚴格防疫封控措施拖累了中國經濟,許多經濟學家預測今年中國GDP將難保3%,遠低於前幾年6%至 8%的成長率。
李稻葵認為,若放棄清零,中國應能回到5%至6%的「神奇」成長率。他指出,考量當前中國勞動市場規模,這是恰當的成長速度.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