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751字
大陸新冠疫情持續升溫,然而有越來越多專家學者出面表示,目前毒株的毒性已經降低,同時也有專家出面指出,有人將臨床表現持續較長的情況稱為「長新冠」,但學界並未確定新冠肺炎有後遺症。
廣東省政府旗下南方報業集團所屬的「南方plus」,24日引述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感染科教授、廣州市黃埔方艙醫院總領隊崇雨田分析稱,唯有在恢復期結束後,某些器官的功能長期未能恢復正常,才會被認為是後遺症。
他並指出,新版診療方案以Ct值大於等於35作為出院出艙的要求之一,但在社區篩檢時,為了避免漏掉「社會面」感染者,會將標準提高到40。如此產生一個特殊的區間,即Ct值大於等於35而小於40的人(尤其是出院、出艙的康復者),在一段時間內可能在社區篩查中被檢出陽性,這就是很多人所理解的「復陽」。但是實際上,這些人基本不具備傳染性。
同時,崇雨田還引述7月廣州與深圳4個團隊的研究結果稱,新冠感染者復陽後不太可能傳播病毒,對於社區來說是安全的。研究人員曾經透過細胞培養的方法,試圖從25份復陽人員的上呼吸道樣本中培養出活的新冠病毒,但均告失敗。其中病毒載量最高的一份樣本Ct值達25,但依舊沒有發現活病毒。
面對新冠肺炎是否有後遺症的疑問,崇雨田則表示,一些傳染病的患者,在恢復期結束後,某些器官的功能長期未能恢復正常,才會被認為是後遺症。他強調在實踐中觀察到,有的(新冠)病人的臨床表現可能持續比較長,比如味覺嗅覺喪失、關節痛、記憶力下降、胸口疼痛、咳嗽等,有的學者把這些稱為「長新冠」,但不一定能將其歸類為新冠肺炎的後遺症。
崇雨田認為,當前對新冠病毒的認識還不夠深入,對康復者的觀察時間還不夠長。因此,新冠肺炎是不是有後遺症、有什麼樣的後遺症,在科學上還有不同的看法,仍有待臨床的進一步證實,「目前學界並未確認新冠肺炎有後遺症」。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