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858字
早前一再為「清零」政策辯護的大陸媒體與學者,在官方放寬防疫措施後口徑也隨之調整,強調目前感染新冠病毒後重症和病死率已經很低,重症率約在1%甚至0.5%以下,且Omicron毒力也沒有明顯變化,建議地方政府量力而行,不要再盲目加大抗疫成本。
上海第一財經報導,廣州近期疫情快速發展引起大陸社會廣泛關注。但根據廣州衛健委通報,這次疫情廣州新增本土新冠感染者均為無症狀或輕型患者,無重症、危重症患者,且患者情況均穩定。
報導稱,不僅是廣州,10月下旬以來,福州、重慶等地出現的本土疫情同樣是由傳播力更強、傳播速度更快的Omicron變異株BA.5.2進化分支所引起的,但在日增感染者數量出現較大波動的同時,感染者症狀均較輕。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姜慶五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目前來看,新冠重症和病死率已經很低了,建議地方不要盲目加大抗疫成本。他認為,未來應將更多有限的醫療資源從新冠檢測中解放出來,投入對有症狀感染者的診療上。
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學院教授、病毒學專家金冬雁也指出,當前,新冠病毒毒性已經減弱並正在繼續減弱。在大陸多地、香港及新加坡等多國,目前99%以上的新冠陽性患者均以輕症和無症狀為主,救治難度低。
金冬雁說,當下,中國大陸可以考慮在堅持公共衛生預防措施的同時,健全分層分流的新冠診療體系。
所謂「分層分流」,金冬雁解釋,就是對無症狀感染者、可自癒且並無年老或慢性病等重症風險因素的輕症患者,甚至包括可以通過新冠口服藥進行治療的年紀較大但身體健康的確診輕症患者,隔離措施可進一步優化。鑒於新冠重症率在1%以下乃至不到0.5%,預計需要轉診救治的病人不會很多,也不會帶來醫療資源擠兌。
此外,金冬雁表示,兒童得新冠重症的概率很低,也不建議占用醫院資源。醫院資源,尤其是負壓病床應優先留給重症患者。
大陸病毒學專家常榮山則提出,要想將疫情控制在不造成醫療資源擠兌的水平上,需要讓新冠確診患者盡早服用藥物。他並建議,各地在疫情發生後,應首先確定最小程度的封控範圍,避免過度封控帶來的社會恐慌,如此才是真正落實「精準防控」。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