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234字
中共二十大政治報告內容,彰顯當年中共政治議程與未來重要施政方向,學者認為,這次二十大報告呈現「鄧典範淡出、習典範登場」的情況,值得關注包括改革開放、內外矛盾等重要議題的發展。
台大政治學系系教授張登及17日上午在「解讀中共『二十大』政治報告」座談會中指出,對二十大報告的觀察是「鄧小平典範」淡出跟「習近平典範」登場。他指出,有人認為此次「二十大」講話稿,「鬥爭」詞彙特別突出,但果僅僅用詞頻計算,十九大跟二十大都是二十幾次,並沒有高多少。
張登及分析值得注意的是另兩個詞,首先「改革」這個詞在十九大報告有69次或70次,在二十大報告裡面沒超過30次,降了50%;「開放」這個詞在十九大提到近40次,二十大出現了近20次,「改革、開放兩個詞,在十九大跟二十大,詞頻減了近50%或者再更多」。
他強調,不僅詞頻降低,改革開放的意涵也有所不同,此次報告體現「改革變成完善、開放變成治理」。他解釋,改革是表示過去很多東西不自信、做得不夠,所以要取法別人,但現在變成健全、改進、創新和完善這些其他詞彙,「他(中共)覺得已經抓到一些東西,自信進行改革,要展現中國模式、中國故事、中國氣派」。同時,二十大的「開放」指向要「高水準開放」,而不是過去30年那樣的開放,也出現強調全面依法治國、自力更生、經濟領域更多監管的用語。
再者,張登及指出,中共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主要矛盾就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跟中國發展不足、不均衡之間的矛盾,這個主要矛盾雖然仍然在二十大報告出現,但另一條沒有點名的中美矛盾,被鑲嵌到發展的矛盾當中,也就是美國的霸權、霸道、霸凌「三霸」,干涉主義、雙標、極限施壓造成百年未有的大變局,跟中國目標偉大復興之間的矛盾。張登及分析,這兩大矛盾現在有結合的趨勢。
而政大東亞所特聘教授王信賢則分析,在報告結構上,這次是最近幾屆調整比較大的,尤其是把科教興國跟人才從經濟當中抓出來,講的是科技人才跟自主創新,「這是因應美中科技戰而來,變得非常重要」。此外全面依法治國,過去放在社會主義思想,現在獨立出來,包括加強新興領域立法、涉外領域立法以及此前習近平提過的加強軍事涉外立法,「是針對美國過去這幾年長臂管轄」。
王信賢認為,最重要的是這次將「國家安全」獨立出來,過去放在兩個地方,第一個是社會建設,十九大政治報告講社會建設有「軟硬兩手」,軟的是社會保障、社會建設,硬的是三股勢力、國家安全;第二個則是對外部分,在對外關係、軍事,提到國家安全。國家安全拉出來除了內政還有對外關係,「我認為跟美中戰略競爭、民族復興有關」。
王信賢還提到,這次通篇完全沒有談到習近平,跟第三次歷史決議完全不同,「但基本上每個不談習近平,但談的都是習近平」。他還強調,這是一篇沒有提到美國兩字,但通篇都在美中戰略競爭底下形成的政治報告,「中國發展有美國心魔」,諸如反對單邊主義、反霸、反對強權、反雙標、都是講美國。
他強調,二十大報告的兩個主軸,一條主軸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另一條主軸即是美中戰略競爭。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