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898字
大陸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5日上午10時44分發射升空,3名太空人陳冬、劉洋、蔡旭哲發射成功後將進駐核心艙並在軌駐留6個月,完成大陸首個太空站組裝建造,為此次任務,大陸5年前就開始著手準備。
新華社報導,中國載人航太工程太空人系統總設計師、中國太空人科研訓練中心研究員黃偉芬表示,在6個月的飛行中,太空人們要經歷包括9種組合體構型,5次交會對接,3次分離撤離,2次轉位任務。他們要進行狀態監視,必要的時候實施手控操作進行交會對接;還要首次進駐問天艙和夢天艙兩個實驗艙來完成載人環境的建立;還要在這兩個艙完成十幾個科學實驗機櫃的解鎖、安裝等工作;以及日常組裝、建造、維護維修等各方面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他們要首次利用氣閘艙進行出艙活動。計畫要做2至3次的出艙活動,是首次利用問天實驗艙的小機械臂進行出艙。後面還會用小臂和大臂的組合臂進行出艙活動。這些都是全新的狀態,對太空人而言挑戰很大。他們還要進行太空授課,開展一些其他的空間教育活動及公益活動。
黃偉芬表示,這一次神舟十四號乘組的任務是極為複雜的,對太空人的應急和故障處置能力要求,也比以往更高。自2017年3月開始,對太空人的訓練就全面轉向為太空站建設任務做準備。在八大類百餘科目訓練的基礎上,針對神舟十四號任務的新特點、新任務、新狀態、新變化進行了重點強化訓練,如低壓環境出艙活動訓練,出艙活動程式模擬器訓練,利用虛擬現實訓練器和機械臂操作訓練台來進行協同訓練和演練,使他們熟練掌握出艙活動的技能。
還有就是就聚焦風險進行針對性訓練,因為隨著太空站的建成,組合體越來越複雜,飛行時間也很長,出問題的概率會增加。針對這些風險,要進行應急和故障處置的訓練,如通過推演故障預案學習、實操訓練和演練,對應急故障處置能力進行了強化訓練,使太空人在出現這些緊急應急工況時,能夠沉著、冷靜、有效地進行處置。
最後就是針對長期飛行駐留進行持續強化訓練,如物資的管理、體能訓練、心理調適訓練等。
此外,兩個乘組要同時在軌工作和生活。主要是對空間站系統,如再生保障系統的挑戰。未來乘組輪換將是常態,通過神舟十四號乘組和神舟十五號乘組在軌輪換,會為未來奠定一定基礎,積累經驗。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