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626字
共軍在1980年5月18日完成首枚洲際彈道飛彈「東風五號」試射,如今官媒回顧這段歷程,特意強調當時有美國、日本、澳洲與紐西蘭飛機船隻在落海點附近「不斷靠近」,其中紐西蘭船艦更一度靠近至將近5海浬。
根據央視軍事報導,1980年5月18日,共軍第一枚洲際彈道飛彈從酒泉衛星發射基地試射,以超過音速20倍的速度迅速掠過大陸,經過半小時、飛行8,000多公里、穿越6個時區到達南太平洋海域。
報導稱當時彈頭精確濺落預定海域,「相當於用手槍擊中百米之外的一隻蚊子」,但強調此時「南太平洋海域上隱隱彌漫著硝煙的味道」,因為執行飛彈濺落資料艙回收任務的陸方編隊已經分佈在預定濺落點周圍,但同時也有美國、日本、澳洲與紐西蘭飛機船隻「不斷向實驗區靠近」。
報導稱,一旦資料艙落在外國船隻附近「後果不堪設想」,大陸的向陽紅五號海洋調查船「緊急命令108號艦驅趕紐西蘭莫諾韋號」,而後僅用五分二十秒就打撈數據。
根據新華社早年報導,1980年4月底,共軍18艘艦艇組成的編隊駛出大陸領海、穿過島鏈,首次「亮相太平洋」。當時就是為了執行洲際飛彈回收任務。
不過對於「莫諾韋」號的逼近,時任中共海軍副參謀長張序三的回憶則是,「當時考慮到莫諾韋號船曾提出上我方艦艇做客的要求,便向他們發出了『歡迎你船長到我艦做客』的邀請」,爾後莫諾韋號二副登上共軍108號驅逐艦,「受到了熱情接待,直到我『運載火箭』發射成功他才返回。返回時,他向我方贈送了國徽和水兵帽,我們也向他回贈送了貝雕、啤酒等」。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