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750字
在全球半導體行業銷售第1季「罕見」下滑,陸半導體設備中標率也「罕見」超過60%。據陸媒《證券時報》報導,大陸國產半導體設備中標率持續攀升,也連帶擴散至市場表現,半導體板塊股價反彈,設備類上市公司漲幅領先。
疫情導致物流緊張以及美中貿易摩擦的影響,大陸半導體設備「國產替代」的步伐不斷加快。近期不少大陸半導體設備商獲得內資企業訂單。比如盛美上海9日宣布與一家中國領先的先進晶圓級封裝客戶簽訂了十台Ultra ECP ap高速電鍍設備的批量採購合同;此外,上海積塔半導體公布設備中標結果,北方華創、拓荊科技等在內的國產設備廠合計33台。
據德邦證券統計,4月大陸設備中標數量為67台,國產中標率罕見高達62%,北方華創、中微公司、屹唐、芯源微等中標設備數量居前。今年前四個月開標的401台設備中,源自大陸廠家製造的設備共計97台,占比達24.2%,略低於2021年平均水平。其中,乾法去膠設備國產率高達71%,刻蝕設備國產設備佔比超過一半。
綜合來看,大陸廠商在刻蝕、清洗、乾法去膠、塗膠顯影等設備的供給提升,甚至成為主要設備供應商。
有半導體材料供應商上市公司表示,大陸內資晶圓廠對國產半導體產品認證的導入期顯著縮短,以前需要一至三年時間,而現在有產品只需要六個月或者更短。
此外,海關統計今年第1季大陸半導體製造設備進口人民幣505.51億元,年減1.9%,罕見出現增速下降。但半導體設備類上市公司高管表示,行業的整體景氣度依舊向好。
美國制裁措施迫使大陸加快國產化速度,但設備國產化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人力。據美媒《The Information》報導,美商務部正在權衡是否加大對陸晶片製造廠打擊力度,比如進一步限制先進製程設備銷售給大陸,並可能將制裁範圍從中芯國際擴大至華虹、長存、長鑫等其他頭部內資晶圓廠。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