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793字
在北京首例Omicron病例被懷疑是接觸外國快遞信件後,大陸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消毒學首席專家張流波表示,國際快遞存在被汙染的風險,氣溫低更有利於病毒存活,病毒可能存活超過7天甚至更長時間。
北京市海淀區確診病例的溯源情況顯示,患者近期曾收發過國際郵件。該國際郵件於本月7日自加拿大發出,途經美國及香港到達北京,病例11日收到郵件,但他僅接觸郵件包裝外表面和文件紙張首頁,未接觸包裝內表面和其他紙張。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龐星火稱,已採集該國際郵件環境標本22件,其中包裝外表面2件、內表面2件以及文件內紙張標本8件,經核酸檢測均為陽性,並檢測出Omicron特異性突變位點。此外,採集同一來源發往另一地點尚未拆封的國際郵件環境標本54件,檢出5件陽性,其中外包裝陽性1件和文件內紙張陽性4件。
《第一財經》報導,對於國際快遞有傳遞新冠病毒風險等問題,張流波稱,若汙染量比較高,伴有唾液、痰液等有機物,再加上外環境氣溫低,特別是北半球目前正是寒冬季節,儲運過程、飛機貨倉的溫度低,更加有利於病毒存活,因此病毒有可能存活7天甚至更長時間。
新冠病毒可透過飛沫、空氣或接觸傳播,其中接觸又可分為直接接觸和間接接觸,前者是人與新冠感染者接觸後受感染,後者為新冠感染者汙染環境或物品,有人接觸受汙染物品後被感染。
張流波介紹,目前境外物品的防控,主要是針對間接接觸式的傳播。當進口物品運抵大陸國內,在每個停貨點都需要消毒,包括開箱後消毒外包裝,放入冷庫時消毒中包裝,運到商場時消毒小包裝。
此前,大陸曾出現多次在進口水果表面核酸檢出陽性,但至今尚未培養出活病毒。張流波稱,由於水果的國際運輸不需冷凍環境,且時間較長,即便汙染水果表面,經過長時間運輸,活病毒檢出率很低,沒有冷凍食品的風險高。
他強調,「不是所有的新冠核酸檢測陽性的物品,都有具有傳染性。只有物品上面的病毒具有活性,人接觸時才能有可能被感染」。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