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709字
伊朗民眾對於因制裁惡化的經濟、大規模腐敗以及殘酷獨裁統治的伊斯蘭革命體制早已不滿。此外,去年以色列對黎巴嫩真主黨取得的驚人勝利、伊朗防空網的摧毀,以及伊朗最重要的阿拉伯盟友敘利亞阿塞德政權的垮台,這些事件使得伊朗自伊斯蘭革命後、入侵伊拉克以來,處於最弱勢狀態。
伊朗由貪婪的宗教領袖和腐敗的軍方高層管理,現實情況是,他們認為維持在數月內即可核武化的潛在狀態,比實際核武化更能賺錢。伊朗擁有相當的科技實力,數十年來卻未能實現核武化,這顯得不自然。顯然,他們從中看到了利益。
易言之,保持潛在核擁有國地位,為伊朗革命體制的相關人士帶來政治和經濟利益。在政治上,欲成為中東霸權國家的伊朗,這是對周邊國家施壓的手段,也是面子問題。
在經濟上,核開發耗費巨額資金,這些資金大多流入相關人士的荷苞。伊朗的大部分貿易由革命衛隊掌控,制裁解除將使革命衛隊受益。
然而,美國目前要求伊朗完全放棄核開發,這也被稱為「利比亞模式」,但伊朗革命體制認為,即便制裁解除帶來一些利益,在面子與實利上也無法接受。接受完全放棄核開發的利比亞強人格達費後來因北約密集空襲而垮台,伊朗擔心失去核威懾力後政權也會崩潰,這種擔憂是合理的。此外,川普曾單方面退出伊朗遵守的限核協議,川普被認為缺乏可信度,這也是情有可原的。
德黑蘭當局希望的是制裁解除,而非導致世界末日的大災難。沙烏地阿拉伯王儲穆罕默德希望推動國家現代化,必須先穩定中東地區情勢,所以也不贊成用武力解決伊朗問題。自始至終決心要摧毀伊朗核能力的,只有以色列,尤其是總理內唐亞胡。以色列對伊朗出手是早晚的問題,美國國務卿魯比歐澄清美國並未參與,他可沒說華府事先並不知情──不然空襲前一天宣布撤僑是撤好玩的嗎?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