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東南亞新創面臨籌資寒冬

提要

利率上揚、指標性企業營運降溫拖累 近半年集資規模銳減65% 疫情來最糟

本文共770字

經濟日報 編譯葉亭均/綜合外電

東南亞新創公司正面臨「籌資寒冬」,即將寫下疫情前以來集資狀況最糟半年成績,主要是全球利率上揚,再加上Grab、GoTo等指標性的上市科技公司業績減緩,不利新創公司的估值,也影響投資氛圍。

日經新聞報導,根據英國投資數據業者Preqin的資料,今年截至5月31日,東南亞地區的創投集資規模為40億美元,較去年上半年銳減65%,也寫下2019年下半年來最低水準。印尼與新加坡的創投融資在今年上半年分別銳減70%與65%。

新加坡創投債務公司Genesis Alternative Ventures合夥人鄧馬丁(音譯)表示:「由於經濟展望較嚴峻,許多創投資本家已將焦點從為新交易提供融資,轉向投資組合的管理。」

這種資金撤離在美國投資人當中尤其明顯,他們在疫情期間湧向東南亞地區,但隨著利率上揚,導致成長股估值被拉低,並且限制新創投資人的退路,讓投資人轉為審慎。

在3月爆發矽谷銀行(SVB)倒閉事件後,投資人變得更謹慎,情勢確實已經減緩且變得艱困。這是多數新創公司與創投公司首度遭逢的融資寒冬。

對於東協國家來說,區域內明星科技公司的表現不佳,也影響了創投業者為新創公司提供融資的意願。

Grab與GoTo今年第1季交易成長減緩,是上市以來首度沒有寫下二位數成長幅度,這令投資人感到不安。Grab股價在5月18日公布財報當天重挫近15%,上季透過其平台交易的商品交易總額僅成長3%;GoTo則在4月表示,其商品交易總額僅成長6%。

所幸這兩大科技公司仍有支持者。Grab首季淨損減少43%至2.5億美元;GoTo的淨損則減少41%至3.89兆印尼盾(2.6億美元),反映裁員、削減給予商家與用戶的補貼等措施奏效。

Grab的一家機構投資者表示:「它們被要求減少虧損,而它們正在削減虧損。但投資人希望它們在較短時間內轉虧為盈,同時不希望犧牲交易成長。這相當難。」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空頭回去冬眠吧!6大理由說明美元走勢已翻多
下一篇
美銀:Fed可能明年才降息 兩名決策官員重申不急著調降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