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864字
最新數據顯示,儘管亞洲多國製造業景氣仍處於萎縮領域,但中國大陸解封正提振整體前景,製造商的信心普遍好轉,東南亞製造業更是熱轉,台灣製造商信心則維持悲觀。
日本1月自分銀行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48.9,跟上月的最終值持平,為景氣連續第三個月萎縮,但產出和新訂單等次指標的萎縮幅度縮小,供應商延遲交貨的情況是2021年2月以來最少,評估製造商未來產出的次指標也升至三個月高點。
標普全球公司的數據顯示,韓國1月製造業PMI略升至48.5,連續第七個月低於象徵景氣榮枯線的50,產出次指標降幅為三個月最大,成品庫存也是四個月來首見攀升,但新訂單次指標的萎縮速度放慢,製造商五個月來首度增聘人手,增聘速度也是去年3月來最快,希望趕在新訂單回歸成長前先安置好人力,製造商對未來一年產出的樂觀信心也大幅改善。
不過,台灣1月標普全球製造業PMI降至44.3,為連續第八個月景氣萎縮,台灣製造業今年的商業景氣依然充滿挑戰,業者信心低迷,廠商普遍預期未來12個月將減產,也無意擴充人手。
中國大陸1月財新/標普全球製造業PMI則小升至49.2,為景氣連續第六個月萎縮,但萎縮程度放緩,雖然海外需求疲軟仍對中國大陸製造業造成壓力,但製造商預期經濟將復甦,新業務將回升,樂觀情緒為近兩年來最高。
東南亞多國的製造業景氣也好轉,泰國1月標普全球製造業PMI升至54.5,菲律賓攀高到53.5,印尼也提高到51.3,景氣持續擴張,馬來西亞和越南的製造業PMI雖仍低於50,但也小幅攀升,而且價格漲幅趨緩、供應鏈干擾降低,都提振製造商對未來12個月的信心。
彭博經濟學家指出,這些數據透露的訊息為中國大陸已開始回溫,情勢正在改善,但中國大陸和出口商和小企業的復甦持穩。
但一些經濟學家認為,亞洲能否挺過全球需求放緩和頑固高通脹的打擊,依然不確定。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Toru Nishihama指出,亞洲經濟低迷期的低谷已經過去,但美國和歐洲等主要出口市場經濟疲軟,仍讓前景蒙上陰影,「亞洲經濟仍在疫後復甦,需要一個新的增長引擎,迄今還沒找到」。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