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664字
隨著中國大陸國內消費疲軟,促使大陸原物料生產商轉向出口市場,塑膠、鋼鐵等大宗商品的國際價格已從今年稍早的高點大跌。
日經新聞報導,全球最大聚氯乙烯進口國印度表示,今年4至10月從大陸進口的聚氯乙烯已增加一倍。大陸對印度出口額大增,已衝擊聚氯乙烯國際價格,本月日商銷往印度的聚氯乙烯價格較上月挫跌10%,至每公噸約770~800美元,中位數較4月高峰下滑了56%。
這是受大陸供應增加、內需冷卻的情況所推動。今年頭前11個月大陸人對國內建案投資下滑10%,拖累了當地對用於建築產品及水管的材料的需求,大陸實施防疫封鎖政策及經濟疲軟,也導致許多產業降溫,原料供過於求,迫使生產商尋求其他市場。
尼龍原料己內醯胺(CPL)在中國的產能過去五年翻倍,但今年前3季內需僅增加4%,這使生產商尋求其他市場。隨著競爭加劇,日本CPL廠UBE表示,其出口亞洲市場的己內醯胺價格,已從4月高位重摔25%,至每公噸1,750美元。
UBE內醯胺和硫酸銨(AS)銷售部門主管說:「由於日圓疲軟,日本產品出口仍能保持競爭力,但我們東南亞和台灣CPL廠的出口就不是如此了。」
日本丸紅經濟研究所的李雪連說,並未看到鋼鐵價格像2015年那樣驟跌,大陸政府一直控制鋼鐵產品產能,因此不會重蹈過往供應過剩的覆轍。但由於內需低迷,尤其是占大陸鋼鐵消費量約60%的建築業急凍,出口已再次回升。
大陸海關數據顯示,11月鋼鐵出口年比勁揚28%。世界鋼鐵協會(WSA)預計,今年大陸整體鋼鐵需求下降4%。東亞熱軋鋼捲價格較4月中高峰猛跌約40%;熱軋鋼捲廣泛用於汽車和電器等產品。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