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全球化已死?卡普利:「再全球化」促進半導體復興

長期追蹤導體產業發展的新加坡韓禮士基金會研究員卡普利認為,世界正經歷「再全球化」,將促成半導體業復興。圖/路透
長期追蹤導體產業發展的新加坡韓禮士基金會研究員卡普利認為,世界正經歷「再全球化」,將促成半導體業復興。圖/路透

本文共1580字

經濟日報 編譯湯淑君/綜合外電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最近說:「全球化幾乎已死,自由貿易幾乎已死。」長期追蹤導體產業發展的新加坡韓禮士基金會研究員卡普利(Alex Capri)則認為,全球化沒死,現在世界經歷的並非「去全球化」,而是「再全球化」(reglobalizing),而這將促成半導體業復興。

卡普利投書巴隆周刊(Barron's)說,地緣政治和其他因素正擾亂世人所熟悉的「全球化」,導致半導體全球供應鏈碎片化,但同時也帶來創新和成長的企機。

自由派經濟模式主張,除非市場失靈,否則政府應該避免干預市場,這種經濟思維如今已變得根深柢固。但卡普利指出,若把這種老派經濟學原則硬生生套用在今日瞬息萬變的全球經濟上,會產生一些問題。

首先,圍繞市場失靈假設的傳統經濟學派,並未考量到公開交易體制下若出現以國家為中心的掠奪性行為時,可能付出的代價。中國大陸運用經濟規模和新重商主義式的行徑,顛覆了國際制度。因此,原本適用於開放、公平貿易的標準,如今在評估部分策略性供應鏈時,已不再適用。

傳統模式也未把氣候變遷的毀滅性代價妥善納入考量。半導體供應鏈留下大量碳足跡,一片矽晶圓的加工過程涉及頻繁的跨國運送。

最後,舊有模式終會導致半導體製造地點高度集中化,如今全世界60%的微晶片和90%的高階晶片倚賴台灣生產。卡普利指出,考量未來疫情、天災和地緣政治衝突風險,這種情況「難以為繼」。

卡普利說,受惠於政府主導的「在地化」與「區域化」計畫,以及公、私部門攜手合作,一波產業復興已在專業分工的新興半導體產業展開。由公帑資助的計畫,例如美國聚焦氣候的「通膨削減法」(IRA)和「歐洲綠色政綱」(European Green Deal)正催生新的科技生態系。

這些努力正助長專精化半導體的需求。但諸如電動車等產業,仍能使用較舊型技術(10奈米以上的晶片)。而台積電設在美國亞歷桑納州的兩座新晶圓廠,將至少斥資420億美元生產最尖端的5奈米和3奈米晶片,主要用於國防相關領域,例如超級電腦、量子科學和先進武器系統。

美國的「晶片法」(CHIPS Act)已助長創新深化,並鼓勵企業與大專院校締結生產夥伴關係。美國半導體公司SkyWater Technologies已投資18億美元,在普渡大學的探索園區(Discovery Park District)興建商業上可行的晶圓廠。預料這類合作計畫將愈來愈多。自從8月「晶片法」完成立法以來,民間投資總額已超過2,000億美元。

更廣泛而言,半導體「五國集團」(美國、日本、南韓、荷蘭和台灣)基本價值觀相同,地緣政治利害關係也一致,形成半導體「再全球化」的核心。以此為基礎,可望建構更廣大的可信賴合作夥伴關係網絡。

歐盟、日本、南韓和台灣,都已通過各自版本的「晶片法」類似計畫。乍看下這些國家似乎彼此競爭,但長遠來看,應該視之為對彼此都有益的發展。在半導體「再全球化」過程中,英特爾也參與其事,最近宣布投資850億美元,在德國、愛爾蘭、義大利、波蘭、西班牙和法國興建晶圓廠和研發設施。台積電另與Sony結盟在日本投資蓋新晶圓廠,並正洽談在德國建廠。

懷疑者預言,各國紛紛興建半導體廠恐怕是徒勞之舉,甚至可能演變成「競相沉淪」的下場。但卡普利指出,「五國集團」之間的良性交流已經展開,且有潛力推廣至其他相容的市場,例如以色列、新加坡、哥斯大黎加等。就連以往未涉足半導體產業的國家,像是澳洲,也正探索如何參與半導體業復興。

卡普利說,日本、南韓和荷蘭今天的半導體實力,奠基於早年的產業政策。冷戰期間的太空競賽催生了世界最早的積體電路(IC),是快捷半導體(Fairchild Semiconductor)的傑作;台灣能從1970年代的農業經濟脫胎換骨成今日的全球半導體重鎮,更要歸功於產業政策,而「台灣半導體教父」張忠謀就在期間扮演關鍵角色。從「全球化」到「再全球化」,如此這般,循環不已。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美國債務上限法案還在走程序 鷹派已要求進一步提高國防預算
下一篇
全球製造業景氣 深陷低迷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