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902字
一些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機構正在賣出他們持有多年的亞洲科技大公司股票,這對已經遭受苦痛市場拋售潮打擊的投資人來說,是個麻煩當前的訊號。
華爾街日報報導,近幾個月,日本軟銀集團接連脫手大陸電商巨擘阿里巴巴集團與印度行動支付巨頭Paytm的股票,此前,這兩家公司的股價已大跌;「股神」巴菲特的波克夏公司也逐步減持電動車公司比亞迪的股票,波克夏自2008年即抱有這檔股票。
中國大陸科技巨擘騰訊控股也在出脫數十億美元的上市公司股票,這家社群媒體與遊戲公司先前大量持有數百家科技公司的股票;同時間,騰訊的最大股東Prosus正減持騰訊的大量持股。
百達資產管理公司亞洲特別機會負責主管威瑟爾(Jon Withaar)表示:「感覺最睿智的人都離場了。」
在這些拋售持股的大公司中,許多都面臨股東要求改善報酬的壓力,另外,從長期投資套現也可以釋出資金,用於更有成效的用途,並提供一種簡便方式來逆轉巨大虧損。軟銀在4月至6月一季虧損約230億美元,執行長孫正義表示,在該公司大規模的投資中他變得有點發狂(delirious),承諾要縮減支出,該公司接著決定出脫220億美元的阿里巴巴股票,這協助軟銀在9月底止的一季恢復獲利。
雖然許多長期股東從他們多年前買進的股票實現了巨額獲利,但他們在當前疲軟的市場中出脫持股,也反映他們對這些科技公司的長期展望。
協助多個家族辦公室理財的 Kamet Capital Partners創辦人兼執行長凱瑞‧吳(Kerry Goh,音譯)表示:「 電信、媒體與科技領域已經成熟。成長展望不像幾年前那麼好。」他說,尤其是大陸網路公司面臨大量競爭與監管機構的反壟斷審查,代表必須找更多方法來提高營收與獲利,而非像過往透過併購就能達成。
騰訊今年以30億美元賣出在紐約上市蝦皮母公司冬海(Sea)的股票,近期還表示將出售232億美元的外送平台美團點評持股,就像透過分紅方式減持電商業者京東的165億美元股票。
大河資本市場中國大陸網路研究部門主管崔約翰(John Choi,音譯)表示,騰訊的撤資有政治邏輯,也有其商業考量,「反壟斷一律是主要因素之一,而非唯一因素,騰訊必須考慮當前的市場狀況與投資報酬組合。」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