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760字
分析師認為,塑膠需求可能要再過一年才會恢復。塑膠需求持續疲軟,對相關獲利已降到多年來低點的石化公司來說,尤其是亞洲主要煉油廠,形同雪上加霜。
彭博資訊報導,研究機構Rystad Energy石油交易部門主管薩德夫(Mukesh Sadev)表示,在2023年底前,塑膠消耗量可能都不會回到2021年第4季站上的高峰,而運輸燃料則會較早回升到新冠疫情爆發前的水準。
在俄烏戰爭爆發後,貿易一度受擾,但隨著俄羅斯日益增加供應原料給亞洲,對塑膠生產商來說,這不再是他們擔憂的事項。現在的問題是,他們正日益感受到中國大陸經濟趨緩、全球經濟衰退風險加深的壓力。
中國大陸占全球約40%的石化產品需求。而市場正密切關注大陸鬆綁防疫清零管制措施、重啟經濟的情況。北京當局近來宣布將提高老年人的新冠疫苗接種率。
但Wood Mackenzie石化產品首席分析師凱莉.崔(音譯,Kelly Cui)仍認為,「塑膠需求料將維持不振」。她說,多家石化加工業者鑒於收入疲軟,已排定在明年上半年進行歲修。
在做為全球塑膠消費中心的亞洲,儘管從俄國進口的便宜生產原料有所增加,但生產用於製造塑膠的化合物獲利卻大幅縮減。標普全球普氏數據顯示,今年將石腦油裂解為乙烯(塑膠關鍵組成成分)的平均獲利為每公噸235美元左右,遠低於去年的399美元。
這對煉油廠來說是個壞消息,畢竟他們日益傾向在運輸燃料之外,也生產石化產品。隆眾資讯(OilCem)上周報告顯示,截至11月24日當周,盛虹集團和榮盛石化公司等大陸石化加工業者,產能利用率為64%,低於全國平均的73%。
另一方面,歐洲的情況也不好。Energy Aspects天然氣液體部門主管哈特克(Samantha Hartke)指出,較高的天然氣價格,正推升業者的營運成本,同時俄國石腦油的短缺,已擠壓業者的獲利。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