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601字
美國科技巨頭裁員消息不斷,其中不乏光鮮亮麗的矽谷科技新貴。社群巨頭Meta、Twitter,電商巨擘亞馬遜,及搜尋引擎龍頭Google都難逃大裁員命運。景氣衰退來得又急又猛,不免讓人想起08金融海嘯的慘況。專家警告,「這只是開始,最壞的情形還沒到。」
吃盡疫情紅利 矽谷科技新貴為何重摔一跤?
新冠疫情消退,各國邊境逐漸解封,服務業才正恢復元氣。吃盡疫情紅利的矽谷科技新貴,卻面臨史上最嚴峻的衰退潮。2022年第2季以來,科技巨擘想盡辦法樽節成本,卻難逃大裁員命運來度過難關。
「對於裁員的決定他將全權負責。」去年才剛大舉投入元宇宙事業,大張旗鼓更改公司名稱,Meta執行長祖克柏承認錯估情勢,親自向員工道歉。祖克柏表示,身為Meta的創辦人及執行長,要為公司的體質健康、發展方向以及決策負責。
根據外媒報導,Meta這次大砍13%的員工,大約1.1萬人。商業分析師Tom Costello點出Meta大裁員的原因。他認為,Meta擴張太快、支出太多,在元宇宙上燒了數十億美元,但廣告收入卻大幅縮水,最終陷入不得不裁員的窘境。但陷入困境的科技巨頭不只Meta。
另一家社群巨擘Twitter剛易主,新老闆馬斯克就裁掉半數員工,約3700人,他喊出要打造Twitter2.0。馬斯克毫不諱言向員工表明:「好日子已經結束了。」他將改善公司財務的第一槍,瞄向辦公室需索無度的免費餐食,以及無效率的遠距工作。
電商龍頭亞馬遜則砍掉約3%員工,大約1萬人。就連Google也公布了新的績效考核制度GRAD,預料有6%的員工可能不合格,比過往的2%高出許多,這代表有1.1萬的Google員工可能飯碗不保。
科技巨頭大裁員的原因眾說紛紜,台經院國際處景氣預測中心研究員邱達生指出,背後原因與景氣衰退脫不了關係。他解釋,從需求面來看,目前美國通貨膨脹的壓力仍高,消費者一定會刪減非必要的消費,譬如科技、娛樂產品。因此目前出現裁員潮的企業,大多是提供這類產品及服務的公司。
邱達生分析,若從供給面來看,疫情爆發之初,科技產業認為遠距商機將蓬勃發展。不過卻出現就業資訊不對稱的情形,在疫情期間聘用過多的勞工及技術人員。加上目前市場供過於求,財報表現不佳,就出現裁員潮。
更慘的還在後頭 台灣也難逃?
美國科技業掀起裁員潮,各界擔心會不會重演2008年金融海嘯的循環性失業。邱達生認為,「最壞的情形還沒到來。」他分析,當企業因為業務緊縮、明顯虧損而裁員,才算是循環性失業。這些科技巨擘近期的組織調整,嚴格來講還不構成循環性失業。
邱達生分析,目前主要經濟預測機構多認為,歐美國家的景氣谷底大約落在明年第一季及第二季,由於失業率屬於落後指標,因此真正的循環性失業最快2023年下半年或2024年,才會反映在數字上。
台灣身為全球半導體產業供應鏈的一環,恐怕也難逃來勢洶洶的失業潮。邱達生表示,美國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倘若美國消費者因通膨導致所得減少,開始遞延消費,亞洲的供應鏈運轉動能就會跟著下滑。
接下來就會影響台灣的出口,當出口訂單減少、庫存增加,相關產業可能就會考慮無薪假甚至裁員。邱達生直言,對台灣絕對會有影響。
各國逐步解封,慢慢恢復到疫情前的生活,但全球科技業才正迎來前所未有的寒冬。面對這波裁員潮,科技業如何度過凜冬,是最艱難的課題。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