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413字
加密幣交易所FTX聲請破產,害慘一堆大大小小的投資人,凸顯出這個市值原本是零、去年飆上3兆美元、如今卻又蒸發大半的加密幣業,顯然應該受到監管;但若是受監管,想必也無法存活。加密幣業終局近了嗎?
加密幣中知名度最高的比特幣如今市價已跌破1.7萬美元,也就是說,如果在去年影星麥特戴蒙「財神偏好勇者」廣告首映(當時比特幣價格超過6萬美元)後買進比特幣,這筆投資已傪賠70%。
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18日在紐約時報專欄撰文說,資產價格下跌本是常事,Meta(昔稱臉書)股價去年登頂後下滑,至今跌幅和比特幣一樣慘。光是價格滑落,不表示加密幣就完了,還是有一大票鐵粉不離不棄。
克魯曼指出,比價格更能透露加密幣業氣數將盡的發展,是加密幣機構垮台。全球第二大加密幣交易所FTX最近就聲請破產。媒體報導顯示,經營者可能擅自取走存戶數十億美元的錢,或許挪用來支撐姊妹公司Alameda Research,但未成功。
更該問的問題是:像FTX或Terra(5月倒閉的所謂「穩定幣」發行商)這樣的機構,為什麼當初竟會成立?
2008年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發表一篇白皮書,標題是「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啟動了加密幣運動。根據這份白皮書,整個概念是,以加密技術認證的電子代幣,應該可能讓人們繞過金融機構。若想把資金移轉給別人,只要傳給對方一串數字— 稱為金鑰(key)—不需委託諸如花旗、Santander或其他銀行來記錄這筆交易。
克魯曼說,罪犯除外,為什麼有人想這麼做,原因仍令人想不透。支持者常說,2008年金融海嘯是他們提倡加密幣的動機。但那場金融危機自始至終不曾毀壞支付系統—個人透過銀行進行資金移轉的能力。
打造一個不需要託付金融機構的貨幣體系,這概念有意思,或許值得一試。然而,14年過去了,加密幣在邁向「扮演傳統貨幣角色」方面,幾乎毫無進展。用於日常交易,加密幣太笨拙;價值太不穩定,波動太大,也不適合用來儲存價值。事實上,不厭其煩自己持有加密金鑰的投資人仍屬相對少數—遺失的風險太大了,例如儲存金鑰的硬碟可能被丟棄,最後落腳垃圾掩埋場。
更多人的做法,是透過Coinbase、FTX這類交易所買加密幣。這些機構收了你的錢,然後代為保管你名下的這些加密代幣。
由此看來,這些交易所(實質上就是「金融機構」)之所以有能力吸引投資人,靠的就是投資人的信任/託付(trust)。換言之,整個加密幣生態系基本上已演變成當初它想取而代之的東西:金融中介者組成的體系。而這些金融中介者的營運能力,全倚賴客戶對他們的信任。
這麼說來,有何意義?加密幣業頂多只是把傳統銀行業換上新包裝罷了,有何基本價值可言?
再者,對傳統金融機構的信任與否,一部分要看通不通過政府的檢驗:政府監管銀行,監管業者能承擔多大風險,並且對許多存款提供擔保;加密幣業則大致仍未受監督。所以,投資人必須仰賴企業家的操守和能力。
現在呢,結果如何?
力挺加密幣的支持者愛說,先前所謂加密幣即將滅亡的預言,一再證實是誤判。的確,比特幣和其他加密幣不能真的拿來當錢使用,不表示就毫無價值,黃金不也是如此?
但若政府終於採取行動監管加密幣相關公司,他們將無法再誇口承諾不可能實現的高投資報酬,那麼,這些公司相對於一般銀行,還有什麼競爭優勢可言?即使比特幣價值沒跌到零(仍有此可能),有充分論據可說,數月前還顯得龐然矗立的加密幣業,如今正步向逐漸被世人遺忘的下場。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