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860字
英國金融時報今天發出駐台特派員席嘉琳(Kathrin Hille)的分析稿指出,台灣因台積電在全球舞台嶄露頭角,但國內產業推向國際化的進程中,卻連一家區域級規模的銀行都沒有。
席嘉琳指出,台灣金融業的銀行太多,儘管努力了20年,本土銀行仍多達38家,繼續由集團家族和官股銀行發號施令。
美國商會之下私募基金委員會聯席主席、亞洲私人投資公司TriOrient總裁 Chris Cottorone指出,國票金併購安泰銀行破局,無疑是一項警訊,「比起亞洲其他市場,尤其是有外國私募基金參與的併購始終落人一截,這指明外資國法人不願進入這市場」。
私募基金隆力集團(Longreach) 2007年併購安泰銀後,兩度想轉手不成,去年以國票金以337億元(10.8億美元)的價碼併購安泰,去年底已經過雙方董事會和股東會同意,但國票金股東耐斯集團反對併購而向商業法院提告,上個月商業法院宣判併購案可以繼續進行。
席嘉琳指出,這項併購案的變數是因為國票金和國民黨較接近,最大股東又是和大陸有深厚淵源的旺旺集團。國票金董事會去年通過此交易案時,官股代表和耐斯同表反對,部分投資人認為政府有意阻擋旺旺在金融業擴大影響力。
隆力集團總裁齊百邁(Mark Chiba)接受金融時報訪問說:「除了透過台積電外,台灣需要體制上溶入全球經濟。然而,這裡的銀行和金融體制,仍淪為國內政治利益和爭議的管道。這其中道出什麼訊息?」
里昂證券(CLSA)台北研究主管陳鈞寧(Patrick Chen)告訴金融時報,政治風險令銀行業者連洽談併購都不願,銀行業如今漸漸轉向網路化,分行家數對同業來說已無足輕重;而由於破產風險低,彼此促成合併的壓力也不大。
不過,席嘉琳指出,金融業如此現狀對台灣廣大經濟利益反而有害:與日本、南韓、新加坡、香港等鄰近經濟體不同的是,台灣缺乏一個全球級甚至區域級的銀行,可以伴隨台灣產業進向國際。
Cottorone指出,全球供應鏈重組促使許多本地業者將製造拓展到新市場,若沒有外資協助台灣銀行業扮演這個角色,恐怕台灣業者向國際擴展的能力也會受限。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